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官宝窝堡村:盐碱地收获“黄金稻”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浏览量: 97 2024-11-19

官宝窝堡村丰收的稻田。资料图片

农业专家带领官宝窝堡村村民察看水稻长势,普及田间管理技术。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再往右打打轮……”日前,随着村民胡世文的指挥,一辆货车稳稳驶入官宝窝堡村大米生产车间。车尾,胡世文利落地搬起一袋大米,双手一举递上车厢。

“今儿订单量不小,有不少大米等着装车呢。”胡世文边装车边介绍,“这里面说不定有我家种的水稻。你看现在机械化收割多方便,我家25亩地不出半天就收得干干净净。以前,日子紧巴巴,不舍得用收割机,用镰刀一天也收不了几亩地。再说,没想到大米就在家门口加工,不仅价格上去了,咱收入还高了。”

官宝窝堡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曾是贫困村。“位置偏远,资源少,祖祖辈辈大都在地里刨饭吃,可是这盐碱地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却不高。”说起村子的过去,官宝窝堡村党总支书记郎宝昌皱了皱眉,“我上任时,村里还欠着一屁股债,那阵儿每天连做梦都在想怎么带全村脱贫。”

就在一筹莫展时,一个好消息传来——辽宁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这让村“两委”干部眼前一亮:“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发展集体经济是个好奔头。”

“我们去参加项目答辩,拿了个全市第4名,得到200万元扶持资金。”郎宝昌声音中透着自豪,“这下,种地,也要种出点儿名堂来!”

实地观摩、案例讲解、政策保障、人才配备……随着沈阳市委组织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帮扶措施相继落地,2018年,官宝窝堡村农业服务中心成立。

服务中心要做啥?村干部心里有谱:把村民手里零散的地流转到服务中心,规模化种植水稻,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产业化路子。

可村民们将信将疑:“说到底不还是种稻谷,这咋就能行得通?”

为打消村民顾虑,村干部带头将自己家的稻田全部流转到服务中心,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第一年争取到40户农户加入。

“我就是第一批报名加入的。”胡世文笑着告诉记者,“服务中心说免费给大家发放种子,等收获了每斤还能比市场价高3毛钱回收,那我每亩就能多赚300多元呐。”

找对种地的法子,是村子致富的重要原因,这里头,农业技术也必须得“跟上趟”。为此,服务中心聘请农业专家,根据官宝窝堡村盐碱土地特点,定制了从选种育苗、整地插秧到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的一整套种植方案。

“除了提供种植方案,还举办线下讲座,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同时,线上也没落下。我们给村民进行视频培训,并随时答疑解惑,你瞧……”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商文奇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官宝窝堡村优质水稻栽培的交流群。

记者一瞅,群里的“干货”可真不少:“稻瘿蚊危害的治理方法”“水稻灌浆期的管理方法”“大雨预警及应对措施”……不同阶段水稻种植的难点要点,商文奇都通过文字、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及时给村民解答、提示。

“之前,咱们的种地路子没找对。这回有了专家指导,咱的水稻不仅产量上去了,口感也更好了。”胡世文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

眼瞅村里水稻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村民动了心,纷纷主动加入服务中心。“现在,全村已有410户农户签约参与土地流转。”郎宝昌告诉记者,村里集中打造了4200亩的水稻高效农业种植基地,还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水稻10000亩。

水稻规模化种植效益初显,生产和销售也得跟上。“以往,村民都是卖低价原粮,忙活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这哪儿成!”郎宝昌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水稻产品附加值,村里又建了大米加工厂。

“加工厂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水稻加工流水线和全自动包装流水线,17道高标准精细化加工程序能最大限度保留大米营养胚芽。这么一整,官宝大米的产品价值提升了不少哩!”站在流水线旁,车间主任冯伟笑着介绍,“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从销售原粮向销售品牌的转变。我们注册的‘哈拉沁屯’品牌大米,还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品牌一打出来,销路不愁。”

据了解,目前,官宝窝堡村农业服务中心已成为康平最大的水稻加工企业,日加工生产能力4万斤,年净利润达50万元。

“大米生产车间运营产生的收益,2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生产设备更新及日常维护,60%用于全村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差异化分配,防止规模性返贫,还有20%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和临时救助。”冯伟介绍。

村集体的产业越来越旺,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村子面貌也焕然一新。官宝窝堡村还被评为“辽宁省文明村镇标兵”。

“日子以后指定还更红火。”官宝窝堡村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广场上,一位来跳广场舞的大姐笑着说。

(本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责任编辑:蒋宇骏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