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 冯莉有约

一件事 30年 千套工装 万千降本

来源:每日新闻网手机视频版 作者:李云笑 浏览量: 436 2021-03-11

  —记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梁海彬

   “没有航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1991年,刚从技校毕业的梁海彬就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毅然放弃了留校教学的机会,投身儿时的“航空”梦想,如今,已经在新航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旋装滤制造厂工作了整整30个年头。从一个懵懂的大男孩,到新乡市牧野工匠,再到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梁海彬一路拼搏,一路奏响劳动者的凯歌。

1.jpg

     三年穷追不舍,终得宝剑出锋。参加工作第一天,就给了自认为成绩优异,理论知识夯实的梁海彬一记闷棍,面对着运转的“大块头”们,梁海彬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会。不服输的他开始反思并马上意识到,学校所掌握的那些知识远远不够,真要想干好这份工作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为了练好基本技能,梁海彬从早到晚泡在工作台前,向师傅学、向工友学,……熟悉零件、背操作流程、车圆柱、车圆锥、车螺纹、车法兰盘…无论寒冬还是酷暑,他很快熟练掌握了车工的多项工艺。1994年,参加工作仅三年的梁海彬,就在与众多老师傅较量中,斩获 “青年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技术好,爱钻研还勤于学习——年纪轻轻的梁海彬很快在厂里出了名,不少老师傅当面称赞他能干,但他并没有自满,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他深知,一名优秀的车工,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车好产品零件,还要可以做好产品工装。为了快速成长,他珍惜一切学习机会,一面跟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身后,虚心问、认真学,一面扩大阅读,提升理论知识,琢磨其它工种的技术知识,每每悟出些心得,他都会立刻记到笔记本上,而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也使得他进步飞快,连年获得公司级“先进个人”。

2.jpg

三十年潜心研发,终迎梅花香至。“不知则学,不能则问”这是梁海彬的又一座右铭。在拿下“技术能手”后的梁海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工装制作、工序改善上。他始终认为,科技在不断进步,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倒逼工装越来越先进,只有不断学习,弄清他们的工作原理,才能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他在实践工作中总结摸索,不断提升自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产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工艺改进,对设备的维修及改造等,更是多次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瓶颈问题。

某系列旋装滤是公司的主流产品,最高时月产量可达30万套。但由于该产品法兰与封圈铆接与组装生产效率低,造成职工劳动强度高,每天延班、加班,仍满足不了生产线的需求。梁海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声不响的开始了铆接工艺的改进。能不能设计一套复合工装,将两道铆接工序一次完成,这样就可以不增加人员设备的前提下,提高两倍生产效率。说干就干,查资料找工艺员沟通,加工工装试验调整…经过半月的日夜加急,终于加工出两套铆接复合工装,投入生产使用后,铆接质量满足工艺要求,效率大幅提升,解决了生产瓶颈,职工再也不用为此而经常辛苦延班,纷纷竖起大拇指“你真行、梁大拿”。还有对某封口工艺技术的攻关,填补了公司加工工艺的空白等等,类似学习改善项目梁海彬每年平均完成60余项,制造了千余套工装,为公司提升了千万余元产值,攻克了不少技术上的难题。

3.jpg

365天“严”传身教,终促全员提升。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这是梁海彬身为一名国企老工人的自觉。 不能抱着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心态去带徒弟,这样太狭隘,把自己的技术绝活‘倾囊’给青年工人,并且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快速进步,带动更多人学本领、练技术,争当优秀技术工人,这才是作为一名老工人的本分。”梁海彬技术好,对徒弟负责,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员工纷纷要求拜他为师,最多是他一个人带5个徒弟。他的班组更是形成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

梁海彬班组拥有数控车床、普通车床、各型攻丝机等十余台设备,为提高班组职工的技能水平,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学习多种设备操作要领,他结合生产实际,组织车床、各类攻丝机进行交叉技术培训,鼓励大家多学技术,做到“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现在多数组员能掌握1-3种设备操作技术。在他的影响下,旋装滤制造厂上下形成了立足岗位学技能的良好氛围,2019年该分厂荣获了包括梁海彬在内的两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两名“河南省技术能手”,而梁海彬班组二次荣获河南省国防系统“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等。他本人也荣获了荣誉称号。

 “风雨兼程奋斗路,再接再厉写新篇”,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作为民族的滤清器制造企业,每天都在市场上逐鹿群雄,而作为公司新成立的精益班组长改善室课题担当人的梁海彬,更觉得责任大,担子重,更加日夜兼程。而“新乡市技术能手”、“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新乡市牧野工匠”、“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航空工业机电系统优秀班组长”“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纷至沓来的多项荣誉,也成了他奋斗的印证。(作者:李云笑)   

编辑:李菲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