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前门青年书店,“青春中国·拥Bao未来”之“文明·互鉴”节目拍摄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傅瑞(左一)对话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籍留学生王佳莉(左二)、沐蕊(左三)和首都师范大学匈牙利籍留学生胡灵月(右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雪/摄
“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回信!”在中国青年报社“青春中国·拥Bao未来”特别节目之“文明·互鉴”的录制现场,一位灰棕色眼睛、高鼻梁、褐色头发的女孩在谈及收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回信的心情时,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说道。
这个女孩名叫瓦拉加·博尼塔,生于匈牙利,毕业于匈中双语学校,目前是首都师范大学的留学生。她还有个灵动的中文名字——胡灵月。
10月31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中青校媒协办的“青春中国·拥 Bao未来”特别节目之“文明·互鉴”开播。本次活动邀请了在华留学生代表做客直播间,她们来自匈牙利和肯尼亚,目前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她们分享了“英雄广场”与“蒙内铁路”的故事,以及来到中国后的见闻与感受。
“习主席鼓励我们来中国读大学”
“这封复信鼓励我们更多了解中国,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这让我们备受鼓舞。”胡灵月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2023年春节前夕,当时就读于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的学生胡灵月与宋智孝代表全校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按照中国风俗拜年,讲述在校学习中文12年的感受,表达将来到中国上大学、为匈中友好作贡献的愿望。
“准备写信时,我们的心情激动且忐忑。”即便已有多年中文学习经历,但对胡灵月而言,写信仍然不简单。如何用中文表达对中国的向往?如何准确地写出内心的期盼?在她看来,想要熟练地掌握中文写作技巧,仍需要用大量时间进行学习、练习。
“我们下了很多功夫,仔细研究要怎么写。”回忆这段经历时,胡灵月表情认真,慢慢放缓了语速。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了保证手写信的质量,在打完草稿后,她们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修改、商量。为了让信更美观、得体,还特意选用了格子纸,以免写歪。
出人意料的是,短短两周后,她们的信件便有了回音。“习主席鼓励我们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也鼓励我们来中国读大学。”胡灵月说。直到一年后的今天,她仍难掩激动之情。
从地处欧洲的匈牙利到地处非洲东部的肯尼亚,从孔子学院到蒙内铁路,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共同发展。
肯尼亚是首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非洲国家之一,与中国有多年的经济合作历史。7年前,肯尼亚正式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的标准轨距铁路——蒙内铁路也正式投入运营。
正在北京交通大学就读的肯尼亚女生沐蕊(英文名:默茜·姆布鲁)、王佳莉(英文名:维琪·旺切希),就是中国与肯尼亚携手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包括她们在内的40余名北京交通大学的留学生以及校友代表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信,表示非常高兴来到中国学习铁路运营管理知识,希望当好肯中友好的桥梁,为提升两国友谊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信中还附上了一张蒙内铁路的全程车票。
沐蕊2022年完成在北京交通大学的本科学习,到蒙内铁路工作,两年后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返回中国攻读硕士学位。而王佳莉已经在中国学习、生活7年多,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目前是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今年1月,她们与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收到了来自习近平主席的复信。
收到回信后,王佳莉和沐蕊都很激动。“真的很感谢习主席!”王佳莉说,有时路过学校的博物馆,她会看看这封如今被珍藏在大学校园博物馆里的信。
想把中国高铁地铁“打包带走”
匈牙利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今年是两国建交75周年。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匈牙利文化既有西方底色,又有东方元素,被称为“最西边的东方国家”。
虽远隔万里,但中匈文化习俗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习惯于姓在前、名在后的称呼,对年月日的表达顺序也完全相同。在学习中文13年的胡灵月看来,与孕育“钢琴之王”李斯特、爱国诗人裴多菲、颇具古典浪漫色彩的匈牙利相比,“中国凸显了一种慢下来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胡灵月最喜欢书法。起初,她在练习软笔书法时,并不适应毛笔的握笔方式。但随着练习的增加,她愈发沉浸于在宣纸上写字的感觉,“沙沙”的声音从笔尖处流出时,她总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充盈。现在,她的书写能力“突飞猛进”,字也写得愈发规整。
“学习中文一开始是我父母的主意。”从小学起,胡灵月就在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学习中文。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中文让许多人打了“退堂鼓”。但对她来说,热爱能抵万难。在胡灵月心里,学好中文的动力之一是“想做传承发展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增进两国人民的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匈牙利在中文教学方面,始终走在欧洲国家前列。中文已经成为匈牙利高考外语科目之一。
去年,在通过中文语言考试后,胡灵月被首都师范大学正式录取。闲暇时,胡灵月喜欢和朋友们去胡同里走走逛逛。四合院大门旁的对联令她颇有兴趣,按她的话说,“这很有中国的味道,在匈牙利看不到”。
而在千里之外的非洲,蒙内铁路建成之前,蒙巴萨和内罗毕之间只有一条历史悠久的“慢轨”,通行时间需10多个小时。如今,蒙内铁路的运营将这一时间缩短至5小时。这条全长约480公里、设计均速120公里/小时的铁路,是肯尼亚首个完全采用中国资金和技术标准的铁路工程。
如今,王佳莉清楚地记得,自己就是冲着中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来的。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在这一框架下,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企业签署“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为肯尼亚青年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到中国留学深造。对土木工程感兴趣的王佳莉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立刻决定来中国留学。
“我在来中国之前就打算学习造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知识。”王佳莉说,在中国的学习让她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她还体验到了交通的便利,也感受到了网购的快捷。她直言,中国的高铁和地铁,都是她想“打包带走”的“好东西”。
王佳莉还在中国充分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她对川剧变脸很有兴趣。“那个演员戴着漂亮的脸谱。他让我把手指放在他的鼻尖上,然后瞬间他的脸就变了样子,这真的很有意思!”
沐蕊则表示:“我喝了茶,打了太极拳,还体验了书法,我觉得书法很有意思,它能表达人的心境。汉字的笔画也很有趣。”
“我一定努力做传承多元文化的使者”
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感受过多元文化交融的留学生们都表示,自己要做传承多元文化的使者。
“我一定努力做传承发展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胡灵月表示,希望未来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通过汉语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中匈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贡献力量。
“我要做铁路专家。”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王佳莉表达了她建设家乡的愿景。读完研究生后,她计划回到肯尼亚工作。
“蒙内铁路帮助了当地的就业,也让旅游变得方便。”王佳莉表示,蒙内铁路的建成不仅让交通更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她认为,未来会有更多铁路项目在肯尼亚建成,越来越多在中国“学成归来”的同学也将为肯尼亚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沐蕊表示,蒙内铁路项目在帮助肯尼亚自身深入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的同时也为两国带来了深厚的友情。蒙内铁路的建成无疑对肯尼亚的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帮助。
事实上,“回家搞基建”一直是王佳莉心头的牵挂,她既充满希望又有忧虑。“虽然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专业知识,但我担心工作时仍然不够用。”王佳莉表示,她希望能够在工作中“边学边做”,获得更具体的实践知识。“肯尼亚还没有高铁,我想把高铁带回家。”说到这里,她显得充满憧憬。
眼下,毕业在即,但王佳莉的求学之路还远未结束。未来,她有两个计划:一是在中国读博深造,二是回到肯尼亚从事低碳建设工作。不过,无论选择哪条路,她都希望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带回家乡,助力肯尼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也要把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热情传递到肯尼亚。”王佳莉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悦 傅瑞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