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五谷满仓。站在江苏省常熟市铜官山的山顶远眺,目之所及一片金色的海洋。稻穗金黄,碰撞出丰收的声音;丹桂飘香,传播着乡村的新韵。
9月22日,第四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常熟市海铜官山长江文化公园举办。本届故事会以“丰收铺就共富路 故事承载三农梦”为主题,由农民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活动期间,1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新农民”将自己的故事带到了铜官山,他们从乡村“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组织、集体经济、品牌农业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酸甜苦辣,通过一个个接地气、有特色的小故事,诠释了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的新格局、新思路、新业态、新图景。
乡村“职业经理人”激活乡村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乡村“职业经理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特殊人才群体。在浙江省杭州市浦阳镇谢径安村民的眼中,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科就是那个从外面来到村里的人才。
“为助力近郊乡村发展我们来到了浦阳镇,但刚来时村民不理解,村集体不主动,项目发展前景也不被看好。”讲起初来时的四处碰壁,台上的陈科沉下了语调,“慢慢地我们意识到乡村发展就是要让更多人受益,企业探索发展了‘政、企、村、农’四联模式,凝聚了村集体、村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合力。”
从两年前少人问津的城郊边缘村到现在的周末郊游网红村,“谢径安·传化农创村”项目的成功让村民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在家也赚钱”的好生活,为都市近郊乡村的“破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模板。
“破圈”成功的还有湖北五言陆色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江珊。10年前,因为西部留守儿童的一句灵魂拷问:“姐姐,明年你还会来吗?”她回到了乡村的热土,在李白的故里湖北安陆做起了农文旅融合产业。餐饮民宿、桃花节、李白文化旅游区……这些新业态让村民变成了民宿好管家、金牌讲解员、首席大厨,家家户户的收入结构从单一的种地收入,转化为现在的分红、就业、创业收入,3年间接待游客78万余次,乡村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现在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那个妹妹,我会回来,不仅我会,更多新青年、新村民,我们都会!”故事的最后,江珊红着眼眶掷地有声地讲道,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如果我们将现场的焦距拉长,就会发现陈科、江珊分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事,更勾勒出了千千万万热恋故土、深耕“三农”的中国新农人群像。这其中有毕业就参与乡村共富项目的“00后”齐腾云,有探索壮乡腐竹升级之路的李之阳,还有稻浪中“重生”的布依族母亲陈朝芬……他们把汗水和辛酸留在了广袤的土地,将感动和精彩呈现在了舞台,共奏乡村振兴最强音。
合作社“领头雁”带动农村新产业
合作社的力量有多大?“目前我们的合作社已举办了10届山楂花节,种植面积达2.9万亩,直接带动3000农户,销售收入近1.5亿元。”来自河北省清河县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高俊英在台上自豪地讲述着。
如山楂果的香甜与酸味不可分割一样,合作社卓越成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艰难。“首届山楂花节前夕,我急性肠梗阻,小肠截了半米,我反复要求提前出院,坚持在岗位。”回忆起合作社发展的点点滴滴,高俊英在台上数度哽咽。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多年的种植改良、品牌打造,现在的合作社一产卖鲜果,二产卖山楂酒等深加工产品,三产卖风景,作为国家级示范社正带领着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红火的好日子。
同样是“红火”的产业,云南省宣威市民稳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黄太坤,将乐业辣椒带出了大山,把致富一方百姓的“坤太一号辣椒”送到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在种植辣椒小有成绩后,我接连经历了亲人确诊癌症、创业失败、遭遇车祸双腿四级残疾的人生低谷期。”黄太坤的讲述,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担忧。但热爱生活的人不会被苦难压垮,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拄着双拐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经过10年的发展,联合社拥有了20万亩辣椒种植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多家。
黄太坤的责任是让小辣椒“走”出大山,北京植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隗合亮的责任则是将养老服务带回农村。
会场的大屏幕上,播放着隗合亮运营的养老驿站照片,中心绿树环抱、养老间干净整洁、活动室老人开怀大笑……11年间,植源合作社从当初只有3名团队成员发展到现在的1家养老照料中心、13家养老驿站、10家温馨家园,累计完成24小时紧急救助170多次,不间断为老人提供维修保洁、心理慰藉等各类生活服务81万余次。“当看到村里的空巢独居老人能够离家不离村、离家不离心、就近抱团养老,我就知道,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隗合亮讲道。
集体经济“当家人”引领百姓奔富路
集体经济是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与时俱进、加速发展?在新农民故事会的现场,我们听到了来自各地的实践“答卷”。
“近20年的基层锻炼让我明白,突破汪桥村的发展瓶颈必须要做好社会治理,只有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百姓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讲到这里,常熟市海虞镇汪桥村党委书记钱晓东的声音格外清亮。从村集体老旧工业区整体改造到组建养老志愿服务队“汪桥阿姨”,从新产业园引进头部企业到设立老人食堂、公益理发室,短短5年间,汪桥村村级财力超过5000万元,翻了近一番,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也积极加入到乡村治理中来,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
我国的农业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不可能“一招吃遍天下”。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经济发达的汪桥村不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美满村依托庭院经济闯出了另一种模式。
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刚担任美满村党支部书记的高兴峰通过村委成员出资、鼓励村民出工的方式,自筹自建完成了村里所有道路的硬化。“路修好了,还要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通过算账对比,决定发展经济高效的庭院经济。”高兴峰说,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村里又搭建起了电商销售平台,线上直播带货。如今,村民每年通过线上销售户均增收5000元,乡亲们在美满村过上了更加美满幸福的好生活。
与高兴峰同一年返乡的,还有山东省泰安市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朱勋。回乡后的他坚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引进大球盖菇种植技术,发展蘑菇产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曾经的负债村变成了如今的共富村,村民可支配收入从1.5万元增加至3万元,村村有分红、户户成股东的生活让村民朱兢脱口而出:“希望‘蘑菇书记’带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已连续4年被列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海虞镇连续4年成为活动举办地,活动期间吸引了当地大量的干部群众。现场聆听了许久的海虞镇居民徐惠英忍不住感慨:“说得真好!现在的农村环境好了、产业有了,越来越多的老乡愿意回家赚钱了。”这些接地气、富个性、有特色的故事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听众的记忆里,也吸引着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宋昱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