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I迭代发展 文学根本性问题被动摇 代码与诗意之间 文学界需充当摆渡人
“面对AI技术的迭代发展,‘文学何为’这类根本性问题被动摇了。”昨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第11届特邀研究员第12届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新当选客座研究员的宋声泉在发言中说,AI让创作者面临“创意贬值”的焦虑,研究者在AI生成的超量文本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作为文学界的一员,需要充当代码与诗意之间的“摆渡人”。
当天上午,经评审,宋声泉、李海鹏、吴天舟、马海波等13人成为第12届客座研究员;第11届客座研究员卢桢、朱婧、余夏云等10人届满离馆,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是中国作协培养青年评论人才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以来,已有11届110位青年批评家陆续加入客座研究员的队伍。
宋声泉:面临“创意贬值”焦虑
宋声泉作为新聘任的客座研究员代表,在发言中称,“2025年刚过去三个月,很多人已经将见面打招呼时的‘吃了吗,您呐’,变成了‘DeepSeek了吗,今儿个’。面对AI技术的迭代发展,‘文学何为’这类根本性问题被动摇了。”在他看来,AI让创作者面临“创意贬值”的焦虑。
宋声泉坦言,纵观历届客座研究员,以“80后”“90后”为主体,再看百年前,开创中国文学新的历史局面的,也是一群“80后”“90后”。同样面临新技术革命,我们能为未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留下些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同时他谈到,大语言模型虽然能以每秒百万字的速度,从《诗经》的赋比兴游走至卡夫卡的城堡、博尔赫斯的迷宫,“可那又怎样呢?它无法剥夺人与人面对面敞开心扉时的灵魂震颤。与其像本雅明那样,慨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灵晕的消逝,不如让我们一道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突围,让文学在算法的褶皱处绽放精神之光”。
李敬泽:批评家需开辟新空间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则表示,AI时代,批评何为,批评家何为,成为一个新的重点问题。“我们要深刻意识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中,文学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中介位置。文学从来都不是自律的,而是从世界的风云、时代的变革中获得自己的特性和可能性,面对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批评家们更要去积极开辟新空间,探索新的可能。要以充满热情、充满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崭新面貌,去面对时代的巨大变化。在巨变中成为批评家,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臧晴:深耕学术也要直面现实
第11届特邀研究员代表臧晴提醒大家,要将个人的学术探索编织进时代与社会的文脉经纬之中。一系列跨越文类、代际和媒介的对话,使大家挣脱书斋的茧房,更好理解新时代文学的使命:文学研究者需要以敏锐为刀、严谨为盾,在历史褶皱中寻找永恒的命题,在现实肌理中提炼普遍的真理。“我们以批评的笔触参与文学制度的建构,以研究的热忱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命题,这正是客座研究员制度赋予我们的双重身份,既要‘入乎其内’、深耕学术,也要‘出乎其外’、直面现实。”臧晴说道。文/本报记者张恩杰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