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李超 丨 时间:2022-09-07 丨 责编:乐水 安然 宇馨
李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助理
近日,德国联邦国防军最高指挥官、总监察长佐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将扩大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派遣更多军舰前往该地区,并与盟国共同举行军事演习。佐恩的言论立即引发舆论热议,毕竟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和战败国,德国的任何军事动作都会受到外界高度关注,遑论向“遥远的”印太地区派军。
德国加强海外军事行动实际上有迹可循。二战后,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总体呈现由弱到强、由受制于人向自主自强的方向转变。在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时代,德国已开始实施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默克尔在其任内出台了《印太政策指导方针》,提出全面参与印太事务的目标。军事行动也被纳入印太政策总盘子。2021年8月,德国首次派遣护卫舰前往印太地区。
俄乌冲突的爆发,令德国的“不安全感”急剧上升,其对于自身硬实力不足以维护安全深感担忧,遂在军事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一是实施“再军事化”,大幅增加军事投入,设立高达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专门用于投资和改善军备,并从今年起提升军费开支至GDP的2%;二是加大对外军事干预力度,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包括致命性武器在内的军备援助,同时增加海外军事行动,如向罗马尼亚增派战机,派出护卫舰参与北约北翼防御任务等。
德国数十年来秉持和平主义方针,在军事上自我克制,其军队数量由冷战时期最高49.5万人降至近年来最低18.5万人,面对“热战威胁”明显力不从心。从这个角度看,在全球安全形势趋于恶化的大背景下,德国增加海外军事部署符合其应对安全威胁的逻辑。在印太地区的相关军事行动也是未雨绸缪,加强训练,试图提升自身“硬实力”,对冲大国竞争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
同时,俄乌冲突的爆发,使东西方“阵营式”对抗加剧,整个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性都有所上升。德国除了致力于增强自身军事实力外,更多还是要坚定站在西方联盟内,依靠西方“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安全。近年来,盟友也不断呼吁德国承担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安全防卫责任。2021年,德国派往印太的护卫舰参与了美日军演,日前又派出多达13架战机赴澳大利亚参与联合军演,均是展现“西方团结”之举。
此外,德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外贸对其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亚洲市场可以说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确保该地区长期和平稳定、保障贸易通道畅通事关德国切身利益。因此,德国对于该地区国家间的分歧冲突乃至军事摩擦感到担忧,担心贸易通道和供应链因此受阻。从德国视角看,其主动加强对该地区的军事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有防范风险、加强威慑、维护地区秩序的考虑。
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佐恩意味深长地指出,德国“密切关注中国军队建设”,似乎“应对中国挑战”成为德国向印太部署军队的一大动因。客观看,德国的印太政策的确有这方面考量。近年来,中西方竞争加剧,中欧、中德关系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德国对中国的防范,不仅集中在经贸和价值观层面,在军事上也有所体现。同时,德国的印太政策总体上与美国等盟友保持了大方向的一致。不排除其为了与美国沟通协调,甚至由于受美国影响乃至施压,因而展现出一定的对华“攻势”。
当然,德国并非传统上的地缘政治强国,其介入印太事务刚刚起步,出发点主要还是维护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防范日益严峻的全球安全威胁,而非全面参与大国争夺,更不是追随美国一味反华。德国的印太政策更多着眼于经贸,其适度开展的军事行动,主要是配合增强印太政策的整体性和覆盖面,象征意义更强。虽有借机开展军事训练的目的,但军事建设毕竟难以短期见效。德国军力不强的现实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恐怕仍难根本改变,德国几十年来“文明力量”和“克制文化”的外交理念内核仍在发挥作用,实际上很难在军事武装的道路上狂飙突进。
目前,以朔尔茨为总理的德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总体仍以务实平衡为主基调,即便面对俄罗斯也未放弃对话。当然,德国国内有一些政客不断鼓吹“中国威胁”,鼓动以对抗方式与中国打交道。对华强硬主要是这一部分声音在背后推动,但其并非德国对华政策的主流。因此,对于德国在印太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方不妨冷眼观之,随机应变。(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