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在参观作品展览时用手语交流。新华社发
在福建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残疾人在体验智能电动轮椅。新华社发
浙江杭州河庄文体中心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残疾人提供书籍借阅服务。新华社发
在山东烟台举办的全国助残日活动现场,残障人士展示轮椅篮球。新华社发
【法眼观】
拥有53项无障碍设计元素的卫生间、无障碍银行柜员机、支持数字人民币无障碍支付的“电子助盲证”、能够检测障碍物的“导盲避障手环”……
8月28日,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联合共建的科普展陈项目——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一批无障碍科技产品和无障碍环境设施精品设计亮相展览,许多参观者驻足体验,纷纷感叹“太方便了”!
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迎来实施一周年。“字小如蚁”的药品说明书有了大字版、简化版,公交软件增加了语音报站功能,急救电话有了文字报警功能……随着法律不断落实落细,社会公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正逐渐融入生活、深入人心,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
无障碍环境,在日常点滴处日趋完善
“视障人士也可以在电影院与其他观众一同观看当下热映的电影啦!”今年暑期,视障群体“零时差”“观影”在多个城市成为现实——
在北京、上海、宁波等地的多家电影院,《抓娃娃》《异人之下》等热门电影无障碍版与普通版同日登陆院线,视障群体可通过佩戴耳机接收器收听旁白解说,与其他观众在同一个影厅流畅观看同一部影片。影片放映后,视障观众反响热烈,“零时差”“观影”让他们能和家人一起“看”电影享受温馨时光,这对他们来说“格外重要”。
继轮椅推出导航功能后,某手机地图App再度升级无障碍导航,新上线视障导航功能。在视障导航模式下,路线规划增加了盲道信息和路口红绿灯倒计时语音播报等功能,当视障群体在步行中偏移规划路线大于30度持续5秒时,地图会语音播报提醒用户。这样,视障群体在出行中就可以“听”导航顺利抵达电影院等目的地。
台阶旁的无障碍坡道、公交车上的无障碍翻板、停车场的无障碍车位、商场的盲文触摸板、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从20世纪80年代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到2012年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再到2023年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加速推进,“按照标准设置盲道”“按照标准安装过街音响提示装置”“国家鼓励地图导航定位产品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的标识和无障碍出行路线导航功能”……这些法律规定,正从文本变成无处不在的社会细节,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
这些变化或许并不显眼,但对于残障人士而言,是保障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关键一环。“过去,我和朋友出门聚会,总要想想去目的地的路好不好走、有没有无障碍设施。现在,无论市内游还是外地旅行,基本能实现‘想走就走’。值得一提的是,肢体残疾人也能考驾照了,我开车自驾游了好几次呢!”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社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陈唯斌深有感触,“从走出家门到拥抱更广阔的世界,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普及和不断优化,我们残疾人能走得更快、更远。”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一年来,各地在贯彻实施的同时,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落细,加上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及科技界、企业界的广泛参与支持,共同推动无障碍的便利呈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说。
无障碍建设,从“有没有”迈向“优不优”
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久久为功、不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无障碍要求,在各部门协同、制定统一标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迈进。
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盲人出门能走多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盲道修多远或者堵点、断点在哪里;无障碍卫生间的利用程度,取决于通往卫生间的无障碍通道是否通畅;一些公共场所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却因为空间规划、功能设计上的不合理而难以使用……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在于修多少公里盲道、设置多少个无障碍卫生间,孤立的、不规范的、损毁的设施,也会带来诸多不便。通过检察公益诉讼职能的发挥,使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连续、更规范安全,也更有实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副主任胡卫丽表示。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体现出的法治温情在于实践、在于执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提起公益诉讼”职权后,不少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梗阻”通过检察机关的履职得到解决。今年8月,最高检通报“检护民生”专项行动阶段性开展情况,半年来,各地聚焦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中存在的突出违法问题,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616件,同比增长165.79%。
近年来,胡卫丽一直在从事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的检察公益诉讼,她说,那些坐着轮椅出行的残疾人、老年人,保障其出行安全的无障碍环境离不开住建、工信、交通运输、文旅、民政等多个部门协同,在建设无障碍设施时,也涉及设计、施工、监理、审查、验收备案等多个环节。“规范标准、畅通所有的难点堵点衔接点,才能为无障碍环境提供健全保障。”
在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中,展出了全国各地的无障碍环境设施设计精品示范案例,大到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无障碍场馆,小到旧楼无障碍改造、无障碍公园景区。这些无障碍优秀设计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有着一群特殊的贡献者——“无障碍监督体验员”,他们亲身体验无障碍设施,反馈使用感受和意见建议,帮助无障碍设计更合理、更实用、更人性化。
“北京目前有2000多名无障碍监督体验员,其中一半是残疾人,另一半是老年人、专家学者、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晏京也是其中之一,他曾参与北京冬奥场馆的无障碍项目设计工作。在他看来,现在城市无障碍项目设计越来越重视听取监督体验员的意见。
“无障碍设计需要标准化来保障设计质量,但不能完全硬搬标准,还需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实际空间和使用感受来灵活设计,比如卫生间开门方向等,做到标准规范和‘一事一案’有机结合。”晏京说,“无障碍监督体验员已经参与北京市许多重要公共项目建设,我们期待,进一步优化公共无障碍环境设施设计流程,让社会公众更加广泛参与到前期设计中,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科学、节约、创新、融合。”
无障碍理念,是对每一个人的关爱
有些地方的盲道“很忙”,被长期占用;导盲犬进地铁,引来其他乘客侧目;一些公共场所,非线上预约不能进……这些现象反映出人们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除了无障碍环境的硬件建设,社会人文环境建设同样重要。
目前,我国残疾人超过8500万,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9亿。老年人受到年龄增长、疾病、心智水平下降等影响,可能进入失能或半失能状态,或遇到难以掌握智能终端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障碍。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无障碍权益重点保障人群是“残疾人、老年人”,并规定“其他人有无障碍需求的”可以享受无障碍环境便利。这凸显了无障碍环境受益人群为全体社会成员:无障碍坡道除了便利残疾人和老年人,还能让蹒跚学步的孩子、行动不便的孕妇、带着沉重行李箱的行人少一些烦恼;手机的语音转文字功能,除了方便听障人士,也能让不方便听语音的用户及时接收到信息……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惠及所有有需求的人,这是无障碍理念和实践的巨大进步。”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表示,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根本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方面加大力度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和法律法规标准,引导公众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无障碍监管,依法采取激励和处罚措施推动无障碍责任的落实,逐步形成全社会自觉的无障碍氛围和人文环境。
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展出的杭州市三墩镇民生综合体案例,是我国首个荣获无障碍环境认证最高等级三星级的社区案例。社区综合体以“全年龄友好”为设计方向,实现了硬件设计无障碍,配备了超市、图书阅览、社区食堂、休闲健身、医疗就诊等服务设施,并向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基地、无障碍电影放映等助残服务。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施行,让社会不断加深对无障碍理念的理解。我们认识到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型城市、残健融合型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都是必选项、必答题,它是全龄友好的必备条件。”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无障碍环境促进委员会副主任骆燕说,“我们要宣传普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特惠普惠的理念,全人群平等融合、全方位舒适便捷,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责编:黄子娟、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