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峡视野周爱华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又是一年端午至,那熟悉的艾蒿香,悠悠地飘进我的思绪里。
在儿时的记忆中,端午的清晨总是弥漫着艾蒿的香气。大人们会早早地去野外割回一把把艾蒿,将它们或插在门楣上,或放置在房间的各个角落。
我喜欢那艾蒿的模样,它不似鲜花般娇艳,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细长的叶片,泛着银灰色的光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每每靠近,那股清香便萦绕鼻间,让人感到格外的宁静与安心。
艾蒿香,也是家的味道。每到端午,母亲会用艾蒿煮水,给我洗澡,说是能让我健康平安。那温暖的水,混合着艾蒿的香气,仿佛是母亲温柔的怀抱,将我紧紧环绕。洗完澡后,浑身都散发着艾蒿的气息,带着满满的幸福进入梦乡。
长大后,离开家乡,但每到端午,我依然会想起那满山遍野生机勃勃迎风摇拽的艾蒿。她那股清香,就是我认定的家乡的味道,闻到她,便是无尽的温暖与慰藉。
艾蒿香,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年少时,每至端午,大人们在山野割艾蒿的时候,我与伙伴们总是提前下湖游到湖心里那片芦苇地去打粽叶,打回的粽叶先是用水浸泡,除留下部分粽叶包裹粽子外,更多的粽叶我便会提到县城里去卖。记得有年端午前夕,我与儿时伙伴“小蛮子”等裸泳去湖心打粽叶,游经湖里一片沙滩时,碰到一条鳜鱼(我们俗称jue花鱼),它惊悚地冲向沙滩长着一种叫“鸭舌头“的水草丛生处,水面显现一道象舰艇划过的波纹,作为5岁就跟爷爷在湖里捕鱼的我,比较熟悉鱼的属性,鳜鱼其实很“苕”,它惊动后一般不会跑远,我看见它冲到水草丛中时,是沙滩的更浅处,这时,它的脊刺张开伸出水面,如同“潜水艇”般浮出水面,并发出“哞哞”的声音,水面颤抖着圈圈波纹,我和“小蛮子”从不同方向开始围猎它。靠近它时,我看见它清晰“豹纹”般的身躯,张着大嘴巴子,露出锋利的牙齿一张一张地。我摸到它时,感觉象一块砧板,我抚摸着将它扳倒,它不仅没反抗,反倒温顺地翻身躺下在沙坑,原来这是它的窝,我明显感受到它窝里有一种温度。由于它的体积较大,我的双手只能接住它的“局部地区”。这时,小蛮子与我共同把它慢慢陷入沙坑淤泥深处后,用备装粽叶的化肥袋子把它入“袋”后提出水面。逮住它后,我们决定放弃打粽叶,先回家。
回到家,湾子的人听说我们逮到一条如此大的鳜鱼,大家都跑过来看稀奇。一称竞有15斤之重,我和小蛮子商议,干脆把它拿到县城市场去出售,顺便买些皮蛋、盐蛋等“街上人”享受的“端午物资”。
于是,我俩用竹杆抬着它步行来到县城当时的“省化”生活区市场,刚到市场就被一位“省化工人”以15元卖走。拿着一张壹拾元和伍元票面的人民币,我们欣喜若狂,先是在礼化路餐馆消费2元美食一顿后,又在“百货商场副食专柜”大玻璃瓶处花2元每人买了10个皮蛋。找零钱后,我们便人均“分红”5元,还留着1元作为“公共财产”使用,
揣着钱,我们似乎有了“街上伢子”们的自豪,一种不在“县城”消费一把誓不回去的“豪迈”。我们逛到“大礼堂”时,看见了电影《洪湖赤卫队》上映的海报,便毫不犹豫地用“公共资金”花4毛钱每人买了一张当晚8时的电影票。
看完电影,已是晚上10点多,我俩坐在街上水泥杆“路灯”下面开始吃皮蛋宵夜,其实那时的皮蛋铅味很重,我俩每人只吃了4个,便觉口渴。于是,我们来到县食品公司一处户外自来水龙头处,拧开就喝。至午夜,我们商议今夜不回家了,去享受住旅社的感觉。我俩来到当时县城唯一一家叫“人民旅社”的客栈,每人花6毛钱享受了人生第一次往“旅社”的感觉。
躺在床上吹着房顶三匹大叶的电扇,兴奋得夜不能寐,心里总是惦记今天的“财富”源自我的家乡的湖的恩赐,一种“家乡的湖/是我生命之湖”的意境油然而生。
家乡的湖叫刘家湖,家乡也因湖而取名“金湖村”(那时叫金湖大队),是枝江最大的湖泊,湖中野藕,红菱,多种水草十分丰富,是珍稀侯鸟栖息之地,每年冬天,成“人”字形大雁都迁徙来此越冬,还有绿头野鸭和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春天,湖边的青草地是鱼儿繁殖的天堂,一些鲤鱼、鲫鱼有时跳上岸觅食青草,芦苇林便是我们打粽叶的上游“生产厂家”……
“五月荷花才出水/托起六月花满塘/金湖年年流黄金/家乡天天在变样”,是我年少时用诗歌盛赞家乡的感慨。
在湖边放牛、在青草地吹用竹子自制的“笛子”、在湖边下“狗卵子”棋、在湖里采莲藕红菱……算得上我童年的“美好时光”。
家乡湖养育了家乡人。在湖边,我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还完成了《青年文学》杂志社文学函授和“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的函授学业。并于1981年被村民选举当了村团支书、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等“村级干部”职务。
任职内,由于我带领青年团员以“家乡湖”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赞颂家乡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和全国各地报刋杂志发表,在时任共青团枝江县委书记和团县委干部陈宏彦、王国斌、陈华、周京、鲜于开明等几届领导的关怀下,金湖共青团创建的“农民青年之家”“金湖村红白喜事理事会”“金湖青年诗社”等群社团组织,活动有声有色。我先后受到共青团湖北省委、共青团中央的多次表彰。我也因此被推荐当上枝江政协委员,并于1987年当选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委员,当年荣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难忘家乡湖的孕育,如今的家乡湖 在生态保护的发展中,被定义为“国家金湖湿地公园”。
我更不忘人生成长过程中培育我的领导!1984年我在共青团枝江县委的关怀下,举家“农转非”,本人被聘为当时湖北省家具总厂任办公室主任、厂团总书记、宣教科长等职,在企业共青团工作中我和厂办公室秘书马国卫(现任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创办的“金家之声”广播室,以及在青年团员中开展的“小改、小革、小发明”三小青春在岗位贡献活动,受到时任共青团宜昌地委书记廖达凤、时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陈训秋,以及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高占祥领导的肯定,她们曾先后视察本企业。1989年,陈训秋书记组织全省地市州党委副书记和团委书记在湖北省家具总厂召开“共青团三小革新”现场会。
1987年3月,我接到时任共青团枝江市委书记陈华的通知,告知我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招考十名“部级劳模生”资格的通知。由于考核等细节失利,未能如愿。因此,又在1993年怀揣新闻写作的梦想骋入了当时的“宜昌日报枝江记者站”,在时任站长屈定国的领导下从事了建站和报纸自办发行工作。
我欣赏艾蒿的清香更欣赏她的品格,不与花争香,不与树比高,我虽然未能如愿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但我在1988年相识了接任枝江记者站站长罗文全,他的军人品格,他的渊博学识,他的写作天赋使我学到了可能在大学本科学不到东西!正因此,我在媒体工作了三十年之多。
端午过后,人们往往会把己经干枯的艾蒿制作一个香包,或佩戴于身,或作枕头,总是把端午的安康与美好都随身携带。
吾辈人生今世会把遇见的恩人铭刻于心,即使化为灰烬葬于土中,但愿生长的是一簇簇艾嵩!让香馨永续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