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蒋海东
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朝阳人,尤其是以雷广臻教授、谢卫东为代表的学者、文化工作者和政府领导,在红山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为让这一古老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雷广臻教授作为朝阳师范学院的学者,自1987年起便与红山文化结缘,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深耕细作,还积极投身于红山文化的推广工作。他于2003年到朝阳师专(朝阳师范学院前身)任主要领导后,积极推动建立红山文化研究所,并亲自兼任所长,将红山文化研究作为学校的特色之一。在研究所成立后,他克服阻力,坚持在工作之余为师生开展红山文化学术讲座,从女神庙到积石冢,从祭坛到玉器、陶器,再到红山人生活的环境,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讲,逐渐吸引了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参与到红山文化的研究中来,使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辽宁省社科联先后将朝阳师专确定为红山文化重点建设学科承办单位和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这为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谢卫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积极在国家层面为红山文化发声。他已连续两年围绕“红山文化申遗”提交建议,强调加快推进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这一见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瑰宝绽放时代光彩。谢卫东表示,2023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被确证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并写入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体现了国家对红山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为红山文化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为加快申遗进程,谢卫东提出多维度强化申遗保障的建议,包括全力完善申遗文本编制,更好阐释牛河梁遗址独特突出的价值;探索红山文化解读与活化利用的全新路径,进一步深化红山文化价值研究和展示传播,让更多群众走近红山、了解红山。他强调红山文化申遗不仅是更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关键举措,也有望成为推动辽宁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此外,谢卫东还积极推动红山文化列入朝阳市政府发展规划之中。在朝阳市的规划中,红山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了文化、旅游、体育等多领域的发展规划。朝阳市精心打造了四大文化品牌与两大体育品牌,设计出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并将加快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目标,持续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朝阳市市委、市政府在红山文化的推广中发挥了关键的引导作用。2007年,朝阳市人民政府领导牵头做文化产业,将朝阳区域文化概括为“四大文化”,并将“牛河梁红山文化”位列第一,这一举措使“牛河梁红山文化”得到了准确定位,并上升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层面,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同年12月19日,中共朝阳市委八届六次全会通过了这一定位,2008年初“牛河梁红山文化”明确写入朝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此后,“牛河梁红山文化”概念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为红山文化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朝阳市政府还积极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如2007年的“2007中国・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和2009年的“苏秉琦百年诞辰暨牛河梁遗址发现30周年纪念大会”,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进一步提升了红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朝阳地区的学者们在红山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为推广红山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雷广臻教授主持了辽宁省教育厅重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牛河梁红山文化巨型礼仪建筑群的综合研究》,开创了市属专科学校承担此类重大课题的先河。课题组成员从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并编写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巨型礼仪建筑群综合研究》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也为进一步的推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雷教授还与同事共同编写了《红山古国 文明曙光》一书,该书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红山文化的基本内容、发现与研究历程等,图文并重,故事性、科普性、学术性兼备,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的需求,成为近年来红山文化研究的新力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在红山文化的推广过程中,朝阳地区的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其中。许多像朱成杰、董婕、周阳阳等具有奉献精神的红山文化研究者,也主动、热心地参与到各类红山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动中,为推广红山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朝阳市还积极推动红山文化融入教材的建议工作。2007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朝阳市原副市长高炜先生向全国政协郑重提交了“关于将牛河梁红山文化纳入历史教科书”的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最终促成了2023年牛河梁遗址被写入《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使红山文化走进了中学课堂,为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窗口。
朝阳人为红山文化的推广所做的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引导、个人努力、学术研究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有机结合。他们通过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 举办文化活动,编写著作等多种方式,让红山文化从朝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也让红山文化在新时代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