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森林深处,一群青少年唱周杰伦的《简单爱》,他们稚嫩的嗓音配合温柔的旋律,唱出纯真与美好。
10月30日晚,在中国青年报社推出的“青春中国·拥Bao未来”特别节目之“音乐·流光”中,“额尔古纳河右岸”森林音乐会首次播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兰牧骑,和本世纪10后的孩子们,一起在林中漫步、在湖畔朗诵、在河边舞蹈、在高山放歌,这一切美好的瞬间最终汇集成了一场艺术与自然相融合的森林音乐会。
今年暑期,来自北京、浙江、香港等地的近百名青少年齐聚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满归红豆小镇”,参加2024青少年艺术人文自然之旅活动。这场活动由内蒙古森工集团、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组委会主办,中青在线是战略支持媒体。
在大兴安岭林区深处开展的这场活动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组成了特别的演出团队,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17岁。他们在海拔1409米的宝格偃松岭中,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在高山之上和小镇广场为林业工人和家属们演出;在森林中摘松子、采蘑菇;在湿地公园中载歌载舞;钢琴、古筝、架子鼓……孩子们十八般技艺样样精通。11岁的林佳瑶身着汉服,在青山绿水间舞姿翩跹;13岁的陈颜知手腕翻飞间,将架子鼓敲得如潮水般汹涌,密集的鼓点声回荡在山谷中。
与乌兰牧骑艺术家们同台演出,是这次人文艺术自然之旅给孩子们最大的“惊喜”。
赵建文是乌兰牧骑的马头琴演奏员,他拉动的弦子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孩子们瞪着大大的眼睛轮番提问。7岁的武彦彤更是忍不住伸手去抓马头琴的弓。赵建文攥起她的手,断断续续拉出“do re mi”的音阶,围观的孩子们爆发出欢呼。
赵建文认为,与孩子们的交流其实不仅仅是一场技能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文化的探索。“让孩子们理解音乐可以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独特语言。”
和赵建文一样,乌兰牧骑舞蹈队的李鹏霏也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着“愉快的演出交流”。李鹏霏一边与12岁的小女孩吴钰瑶采摘松子,一边给这个杭州来的小妹妹讲述自己儿时与妈妈一起摘松子的经历。
故事讲到兴奋时,李鹏霏突然提议:“钰瑶,我以前摘松子的时候会哼唱我们这里的民歌,来,我教你!”说着,她轻轻地哼唱起来,吴钰瑶被歌声深深吸引,那是属于这片山林、这片土地的古老歌谣。
李鹏霏说:“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这一刻,音乐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舞台,它融入了这片偃松林,成为连接文化的桥梁。在这片森林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根,也看到了希望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
“弟兄们,抄家伙!”在海拔1409米的宝格偃松岭上,当天风雨交加,队长兰向明一声令下,乌兰牧骑民谣乐队迅速带上乐器,换好服装,站上舞台。他们今天要按照原计划,给驻守在这里的护林员管建礼、孔琴夫妇表演经典歌曲《往日时光》。
宝格偃松岭上气候多变,经常会出现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30米高的瞭望塔上,人站不稳,只能手脚并用攀爬,这对于年近60岁的护林员夫妇来说着实是一种体能上的挑战。在岭上坚守的19年,每天的爬上爬下,就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只要有一个观众,我们就演!”兰向明告诉记者,大兴安岭乌兰牧骑的足迹遍布茫茫林海,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迎风雪、冒酷暑,长期在林海深处辗转跋涉,为林区群众“送欢乐、送文明”,被誉为“林区的心连心艺术团”。
在森林音乐会中,每个人都经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8岁的李美稼在姊妹湖边带来一支芭蕾舞《天鹅湖》。“在湖边跳舞,与在教室里完全不一样!在教室里跳的时候,我一直担心动作会做错。在湖边跳舞我更享受,我能听到风声,能感受到阳光洒在我身上,感觉自己是一只真正的天鹅。我更好地理解了《天鹅湖》这支舞的美。”
10岁的梁洵悦在月牙湾表演了《九儿》,她说:“以前我不太理解这首歌曲的意义,这次乌兰牧骑的姐姐们指导我跳舞的时候,告诉我舞者的情感要跟远处的山峦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她们对家乡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渐渐隐没于大兴安岭的林海之中,森林音乐会也缓缓落下帷幕。家长和孩子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刻记忆与美好体验,踏上了归途。山谷里恢复了宁静,兰向明带着他的团员们收拢行装,“乌兰牧骑的路还很长,我们的使命是永远在路上,为更多的人带去欢乐,让这朵林海雪原的红色文艺之花永远绽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任家宝 记者 唐轶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