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赖德胜 | 责编:申罡
文 | 赖德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全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标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足够大,占比足够高。因此,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技术工人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为此,要深化改革,畅通渠道,精准施策,使更多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技能劳动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同,其驱动力也不一样。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成为“世界工厂”,这使得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优势得以发挥,获得了相当多的“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资源损耗较多,环境污染较严重,收入差距较大等。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创新被放在了核心位置,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经济增长要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需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创新也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劳动者,提高从图纸到产品的转换质量,打通产品生产过程的“最后一厘米”。技能劳动者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培养好、使用好技能劳动者,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实现科技强国和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但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求人倍率更是高达2,这制约着很多企业发展,也制约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此,必须扩大技能劳动者的供给,根据《“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新增技术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800万人以上。
虽然国家需要,市场需要,但很多年轻人却不愿意上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不愿意成为技能劳动者。造成这种供需反差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技能劳动者的待遇偏低,向上流动的渠道不够畅通。因此,要推动更多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使他们过上更加体面的生活,更好体现技能劳动、技能创造的价值。若此,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也将会有明显提高。
畅通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途径
技能劳动者身怀技能,有技能者能行走天下。但天下路并不总是平坦,甚至还有沟壑阻隔。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为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更畅通的途径。
一是培养更多技能劳动者。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技能习得和提升的机会,使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习得技能的途径主要有四,即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弟、培训和干中学,这四种途径各有优势及其功能。学校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这是当今社会规模化培养技能劳动者的主要途径。我国刚修订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学徒制曾经被视为只适用于部分行业的部分劳动者,并一度被忽视,但在今天,学徒制重新得到重视,很多企业采用学徒制帮助新进劳动者更快掌握工作所需技能,适用岗位角色。培训是保证技能劳动者保持技能与时俱进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从业者如何掌握数字技能,培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干中学是技能劳动者不断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干中学所获得的提升既有编码知识,更有非编码知识,甚至很多是属于解决问题的诀窍,实际上,很多“大国工匠”都是在干中学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二是让技能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技能劳动者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就业就是充分的、高质量的。比如,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但有关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和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为此,一方面要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另一方面要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畅通就业渠道,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要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为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场所、指导老师,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提供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提高职业教育效能。当然,技能劳动者不仅包括增量部分,还包括存量部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存量部分有再就业的问题,这也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提高技能劳动者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要鼓励企业在职工收入分配中把技能作为重要要素加以体现,在基本工资定级、津贴补贴、绩效奖励等方面,把技能作为重要决定要素,从而提高技能收益率和技能溢价,切实改变技能劳动者收入水平偏低的状况。其次是社会待遇,使技能劳动者能享有平等的权利,给他们提供落户、住房、子女入托入学、职业培训等保障。最后是政治待遇,要为技能劳动者创造更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会,在评先选优中,进一步提高技能劳动者的比例。
四是畅通技能劳动者纵向横向流动通道。技能劳动者起步于基层,干事创业在基层。但他们也需要发展和进步,因此,要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发展渠道和进步阶梯。但技能劳动者纵向通道上升空间不足,同时,技能类资历序列与其他技术类、教育类资历序列横向贯通仍不十分通畅,限制了技能劳动者的横向流动。为此,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拓展技能人才发展空间。最近,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补设学徒工,增设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岗位,形成新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让技能劳动者有了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路径。未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让政策更好落地,实质性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发展动力。
更好发挥工会促进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
一是更好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技能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拥有的技术技能,实际上,技术技能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做大“蛋糕”的重要决定因素。工会要推动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督促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开展培训,推广阅读,推动干中学,组织各种比赛,形成浓厚学习氛围,由此不断提高和更新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在此过程中,工会自身更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发挥学习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更好推动技能劳动者就业扩容提质。工会要加强源头参与,积极参与宏观政策制定,为促进技能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做出顶层设计。在就业扩容提质方面,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要通过有关渠道更好反映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诉求,做好就业服务,协助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在数字经济时代,技能劳动者拥有了更多创业机会,工会要为他们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更好维护技能劳动者权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障碍之一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且增长缓慢。相比较于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差距比较小,提高劳动报酬占比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也有利于提高技能劳动者收入。工会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工会要进一步提高在“三方机制”中的谈判力、影响力和决策力,进一步推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近年来,新业态蓬勃发展,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还存在着制度短板,工会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覆盖面,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渠道、更便捷加入工会,更好享受工会提供的维权服务。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