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看到孩子嘴唇都紫了,赶紧从背后抱住他开展海姆立克急救法。”3月25日,昆明市五华区高新一小教育集团海源校区四年级班级里,一名学生被食物卡住喉咙,班主任段原临危不乱,30秒内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孩子转危为安。3月29日,孩子家长把一封感谢信和锦旗送到了段老师手上。
救人如救火。意外伤害和猝死发生后的前10分钟,对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常可挽救其生命,即所谓的“白金10分钟”,很多情况下抢救的黄金时间甚至只有3到4分钟。幸运的是,被食物卡住喉咙的孩子,遇上了一位懂急救知识的老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偶然背后实则蕴藏着必然。救助视频被发布在网络上,网友们刷屏点赞段老师救援措施专业、反应迅速。“针对学生、老师开展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学校专门邀请过医护人员对老师们进行专业培训,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都是老师们必须掌握的技能,有的老师还取得了红十字会急救员的资格。”该校副校长祝青的介绍,道出了此次完美施救的缘由。
类似的一幕,几个月前也曾经上演过。据报道,浙江湖州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常溪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张良英课间看到走廊上的同学小费弯着腰,似在干呕,便上前询问,意识到可能是有异物卡喉而窒息,她立即从背后抱住小费,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将学生喉咙里的异物排出。据悉,该校每年组织老师进行急救培训,张良英老师也表示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急救培训,拿到区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
如果不是在学校接受过急救培训,两位老师会做出如此专业出色的急救吗?大多数人面对紧急情况,恐怕除了拨打120,就只剩下手足无措了。偶然发生的紧急情况之所以变成了必然成功的施救,学校组织的急救教育无疑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功不可没。如果人人都能具备这种急救技能,才能涌现更多的救人“佳话”。
然而,除了医护人员外,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公众并不具有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相比发达国家30%至40%的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我国急救技能不到1%的普及比例。与之相应,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仅有1%至2%,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0%甚至50%,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不会救。现实中,学生在学校发生意外事件,能得到及时正确救助的概率并不高,事后常有痛心不已的家长批评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致使错失抢救时机,甚至要向学校追责。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层面已经付诸行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从娃娃抓起,让急救知识走进校园,国民的急救技能普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现实。不过,急救教育进入校园虽然早已成为共识并付诸行动,但很多时候往往只与学生挂钩,却容易忽略了老师这一头。两位班主任先后用海姆立克法施救成功,彰显了提升老师急救意识,让老师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否则,面对类似的突发事件,老师即便第一时间发现,恐怕也是有心无力,难以避免悲剧发生。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期盼我们周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急救达人”,在关键时刻拯救自己的亲人和他人生命,造福社会。
(责编:孙红丽、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