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名男子携带碎玻璃渣吃火锅敲诈被刑拘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也给“耍小聪明式”的违法犯罪行为实施者再次敲响警钟。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司法机关已经审结过多起“耍小聪明式”的刑事案件,犯罪分子不仅有无业人员、低收入者,甚至还有一些有着稳定工作、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此类案件的屡屡发生,足以引起全社会警惕。
比如,两年前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盗窃案中,一对90后夫妻,利用盒马鲜生超市自助结账无人监守,两个月时间内,六次在结账时故意漏刷商品十余件,共价值人民币2400多元,最终被法院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半年。
上述案件被称作“超市盗”,近年来由于自助结账机的推广,此类案件时有发生。上海市杨浦区检察院曾发布统计数据,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共受理超市盗窃案60余件,其中70%是以“多次”盗窃作为入罪标准。
不少犯罪分子在被抓后往往辩称,仅仅是想占点小便宜,不知道是犯罪。但其看似很小的不轨举动,实际上已经踩踏了法律的红线。
也许很难想象,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不时上演。由于法律意识的淡漠,侥幸心理的作祟,其后果不仅给社会治理带来危害,还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并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可磨灭的污点。
当然,治罪并非刑罚的最终目的,如何预防和警示此类“以为恶小而为之”的罪行,才是社会治理所要追求的效果。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捷,但对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要求并不会降低。相反,自以为隐蔽的犯罪行径,凭借技术工具反而更容易揭示。
以上事件的发生,再次给贪图小利、心怀侥幸的人敲响了警钟,自助服务并不意味着无人监管,举动隐蔽并不意味着无迹可寻,应当时刻守住社会公民的行为底线,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慎微、慎言、慎行,切莫因小失大。
(作者 彭飞 系本报记者)
(2024年5月16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