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叶天乐 丨 时间:2022-03-20 丨 责编:林伊人
叶天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俄乌冲突发生后,其走向与解决途径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方在形势恶化后多次呼吁双方和平解决当前争端,避免冲突走向更大规模的对抗。中方在积极撤侨的同时,还向乌方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在国际层面,中方支持一切有助于缓和乌克兰局势和政治解决的努力,反对一切不利于推动外交解决,甚至是局势升级的行动。中方多次表示,愿推动乌克兰局势缓和发挥建设性作用,并愿为克服人道主义危机作出自己的努力。
然而,连日来美西方连续对中方立场采取抹黑、诬蔑、曲解的态度,指责中方“不劝阻俄动武”“试图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不加入西方制裁”等,这些指责不仅站不住脚,且更加暴露了美阻碍和平、挑动大国对抗的险恶用心。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所说,在乌克兰问题上,任何抹杀中方努力、歪曲中方意图、造谣抹黑中国的虚假信息,目的都是转嫁矛盾、挑动对抗、借机渔利,既不负责,也不道德。
中方绝不做“火上浇油”之事。冲突发生后,中方一直关注乌国内民众的安危,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反应并行动,向乌方提供了三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包括棉被与奶粉等,主要用于救助乌境内的老人、妇女与儿童。目前,前两批物资已经顺利抵达,第三批也将抵达。3月15日,中国驻乌克兰大使范先荣表示,中方还将在经济上继续为乌提供帮助。
反观美方,在冲突发生后虽高喊“支持乌克兰”,其物资援助却丝毫未用于“和平”目的。拜登3月16日签署行政令,给予乌克兰8亿美元的额外援助。一周内,美承诺向乌提供援助高达10亿美元,但其援助物资为“毒刺”“标枪”等防空与反坦克武器、无人机、枪支弹药等。这就是美表面上坚称的“支持乌克兰”,实际上却不断往战场上输送军备,煽动双方继续战斗。这无异于在邻家着火时,不拎水救火,反而加薪助燃。
中方绝不做“冷血旁观”之事。冲突发生后,中方关注每一位华人安危,积极保障公民安全。对于滞留在乌境内的中国公民,驻乌克兰使馆克服困难,不顾使馆工作人员个人安危,将在乌公民撤离至安全地带。中方还允许中国公民携带外籍家属一同撤离,并不因为没有中国国籍而将其与家人分散。更为可贵的是,中方还将滞留在乌克兰东部的50余名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留学生一同带离交战区,体现了中方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关怀。
反观美方,不仅未对战区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而且还默许雇佣兵等赴乌作战,这才是真正的漠视人权,崇信战争。
中方不做“以压促变”之事。中方比任何国家都清楚,制裁并非解决问题的上策。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曾被迫接受过不平等条约,建国后的中国曾长期被西方孤立封锁,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同样曾遭受西方无理制裁。对于中国而言,中方深知解决国际争端应考虑到各国的国情社情与历史经纬,在充分了解各方立场的前提下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而非使用“人权”“民主”“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等带有双重标准的概念强迫别国接受苛刻条件。在处理国际争端时,中方也曾开创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三步走”等方案,为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反观美方,在冲突发生后并未积极调停斡旋,劝和促谈,反而习惯性地抄起了制裁“大棒”,妄图用经济、金融、能源、经贸等多重手段将俄罗斯隔绝于国际社会之外。这在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无异于逆历史潮流而动。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说明,制裁与孤立从来不是推动和平与稳定的理想途径,而是对抗与战争的温床。
当前俄乌局势已经出现向好态势,但实现和平的路途依然坎坷不平。历史终将证明,中方当前所作的努力与呼吁是推动乌克兰问题解决的积极力量,中方必将朝着这一目标继续努力。(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