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在龙匣村祠堂参加婚宴。受访者供图
在你的家乡,邻里办喜事要随多少礼金?近日,一则标题为“一斤猪肉价随礼”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中,湖南省茶陵县龙匣村一户正在办喜事的村民翻开礼金册子,上面工整地写着“15元”“20元”等随礼金额,当地村干部解释道:“现在一斤猪肉15元左右,就随15元嘛,是亲戚的话也可以多随一点。”
红白喜事随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临近春节,亲朋好友“接二连三”的喜事加上数目不小的礼金,让网友们直呼这是“喜庆的负担”。在这则视频下,网友们纷纷留言,“这种做法太好了!”“建议全国推广!”“肉价随礼”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走进龙匣村一探究竟。
为何制定随礼标准?
“要说‘肉价随礼’,那就要从我青年时期说起了。”一见到记者,今年52岁的龙匣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文华就打开了话匣子,“过去,龙匣村办喜事请客吃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一有红白喜事,龙匣村村民为了不耽误一天的工作,都会早早地来到喜主家吃饭。“那时候喜事的桌数至少有40桌,所以一般会吃两遍,当地的朋友和外来的宾客分开吃饭,这就产生矛盾了。”李文华解释道,“村民们急着干农活,着急吃第一遍,把外地的客人晾在一边,时间一长别人都说龙匣不好客。”
随礼金额不同也会引发村民之间的不愉快。“两家人一前一后办喜事,你给一家随5元,下一家随6元,没有平等对待,自然会引起矛盾。”一场喜事,引发多重矛盾,这可急坏了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寿元。“村里不团结,直接影响其他工作的推进,必须尽快想办法。”73岁的李寿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觉得历历在目。
20世纪90年代,李寿元和当时的龙匣村老年协会会长李甲喜经过多次商议,决定以一斤猪肉的价格作为随礼的标准。“猪肉是我们村宴席上最常见的食材,一斤猪肉的钱数既不会让村民承受不起,也不会让主家亏得太多。”李寿元说。
标准制定后,执行却不太顺利,很多村民一开始并不愿意执行,觉得“管得太宽”。作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李甲喜带着老年协会的成员一一劝说村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在半年后,“肉价随礼”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邻里之间的矛盾也少了。李寿元趁热打铁,推出了“红喜事邀请一个村民小组,白事邀请两个村民小组”的规定,这样大大缩减了办事时的桌数,也让当地村民和外地宾客同坐一桌,其乐融融。
矛盾被化解了,村民办起事来没有了后顾之忧。谁家办喜事了,同组村民一家派一个代表,轻松地递上一份饱含祝福的礼金,喜主、客人都欢喜,“肉价随礼”让龙匣村洋溢着和谐团结的气氛。2024年5月,茶陵县印发了《2024年茶陵县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随后就在各村开展“移风易俗大家谈”活动,“县电视台来到龙匣村时发现这个风俗很特别,就制作了一个视频,没想到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茶陵县委宣传部新闻室主任阳童说。
标准因何得以执行?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一斤猪肉价随礼”早已纳入龙匣村村规民约中,老一辈村干部的集体智慧润物无声地塑造着龙匣村的好风俗。“肉价随礼”短视频受到关注后,人们给龙匣村好风俗点赞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疑问:“十几元的礼金,主家会不会亏太多啦?”
在龙匣村,记者采访了办完喜事不久的村民李峰,“多少是会亏一点的。”李峰坦言,“这是我们村的传统,没有人在意会亏多少,无论红事还是白事,亲戚朋友能聚在一起,我们的心就暖了。”记者采访了龙匣村多个村民,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村民们更在意的是“宾客能不能乐乐呵呵地吃好”。
村民们简单朴实的回答背后是老一辈人营造新风尚的智慧,李文华进一步解开了网友们的疑惑:“我们村对宴席标准作了规定,一桌酒席二三百元,有肉有菜,这是在村民大会上一致通过的。龙匣村能把这个规定延续下来,除了‘肉价随礼’符合村民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子的家风好。”
“我家龙匣水,滚滚入南溪。”明代忠臣李东阳青年时期回乡祭祖所写下的诗句,成为龙匣村村名的由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村庄,在历史上曾出了10位进士,更是有李东阳、李馀等历史文化名人。“这棵枫树就是9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李馀种下的。”李文华指着远处的枫树介绍,直到今天,龙匣村近八成的村民还是李姓,“李馀对他子孙的教育十分严格,他的后人还专门建了杜陵书院供子孙学习经典之用,耕读传家、心有家国,好家风一直传承至今。”
“都是一家人。”这是记者在龙匣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村口的祠堂门前,龙匣村老年协会四组组长李新元正在和村民们讨论刚刚结束的糍粑节。“村里把首届糍粑节举办地放在了第一村民小组,一组很多村民不姓李,其他组就有意见。”今年70岁的李新元心直口快,在村民之间很有威望,在他的劝说下,四组的村民解开了心结,“无论姓什么,都是一家人”。
文化最能滋养人心。“肉价随礼”的规定虽简单,但饱含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几十年间这一规定在龙匣村被完整地传承下来,靠的是村民们对“同根”的认可以及传承百年好家风的责任感。龙匣村祠堂内,“同根同源”“旺族增辉”的牌匾是龙匣子孙从五湖四海寄回家乡的,“李家的祠堂有400多年的历史,2021年我们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回忆,重新修整了祠堂,费用全部是村民自筹。”李文华介绍。
村庄风气持续向好
祝笋是龙匣村驻村第一书记,2024年是他来村里的第二年了。回忆起初次来到龙匣村的情形,他说:“山明水秀,是我对龙匣村的第一印象。”随后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入户走访,与村“两委”商议后确定了将文明乡风培育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龙匣村文化底蕴深厚,具备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的良好条件。”
“龙匣村,底蕴厚,状元第,学士里……肉价礼,情意重。”2024年7月,祝笋和其他村干部一同将原来的村规民约改编成“三字经”并张贴在村委会门口的墙上。新版的村规民约读起来朗朗上口,包含了龙匣村的人文历史,还将“肉价随礼”“邻里和睦、重视教育”等内容也写入其中。“新编村规民约更加规范了,增加了龙匣村历史和好风俗等部分,提升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祝笋说。
对比龙匣村新旧两版村规民约,记者注意到新版增加了“敬老人,尊伦理”的内容。“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接近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所以我们将尊老爱幼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也放入村规民约中。”祝笋解释道。为了丰富村里老人的生活,龙匣村在重阳节为年满60岁、70岁和80岁的老人过集体生日,在这一天过生日的老人们可以得到围巾、蛋糕和面条等礼物,其他60岁以上的老人也会发放纪念品。“过集体生日把老人们都凑在一起热闹热闹,还能增进邻里感情。”祝笋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村民也不需要重复办寿宴了,这样过集体生日既有意义也避免村民铺张浪费。”
“三字经”村规民约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集体生日暖了村里老人的心,弘扬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如何刹住村民农闲时爱喝酒、打牌的风气是祝笋和村干部们一直在琢磨的另一个难题。“李东阳那句‘我家龙匣水,滚滚入南溪’给了我们灵感。”在村委会的牵头下,龙匣村“南溪舞蹈队”成立了,“村民们排练的舞蹈在集体生日上展示,还被选送到株洲参加市级比赛,村民们都非常高兴。”龙匣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文说。谭茶娥平日里喜欢跳广场舞,是“南溪舞蹈队”的主力队员,见到记者她兴奋地说:“‘肉价随礼’的视频在网上火了之后,我们可高兴了,自己家村规民约里的内容竟然能上网络视频,大伙儿觉得非常自豪,跳舞更有劲了。”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