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重庆,笼罩着一层朦胧的雾气,汽车接近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时,挂满枝头的柑橘像一串串金黄的小灯笼。司机说,青龙的橘子甜,他回老家时路过渝北,经常拐到这里买一兜。
10多年前,青龙村还是山地环绕、位置偏僻的“吊脚村”(意为“边缘村”——记者注)。20岁出头的黄志外出打工,要走40多分钟山路才能到隔壁镇上再坐车进城。现在,青龙村村口就是公交车站,沿路开车几分钟就能到镇中心,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柑橘智能种植基地。
黄志现任青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青龙村智慧果园管理平台上,2000多亩果园全景呈现,他在办公室动动手指,就可以查看平台传来的长势、湿度、紫外线照射时长等数据,系统还会根据果园采集的数据自动生成“园区长势分析”“估产分析”。
在外打工时,黄志轻易不提起老家,“太穷了,说不出口”。2010年,黄志在外做建筑生意小有成就,但每次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回家都不是滋味,索性直接放弃主业,回到青龙村打算“干出点事”。
当时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高,基本都在50岁以上,黄志成了队伍中唯一的年轻人,他负责打字、传送文件等需要操作电脑的文书工作。
2016年,黄志正式接任村党总支书记后,迎来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土地宜机化改造、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当时,渝北区打算在新修好的统景镇至大盛镇的公路沿线建设柑橘产业带,最初准备在青龙村开展试点,通过流转300亩土地种植柑橘。
青龙村长期难以发展,最大的掣肘因素就是土地分散。
“有村民家的地像桌子那么大,只能种几窝玉米。”黄志回忆说,青龙村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包产到户后,土地几十年没有大动作,丘陵山地本就耕地稀缺,不同位置的土地肥沃程度不一,为确保公平,每家土地优劣搭配,一亩地被划成许多小块,分给几家甚至十几家,“山顶有,山腰有,山沟沟也有”。
黄志走访发现,碍于山地限制,青龙村耕种费时费力,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种植收益很少。而随着在家种地的农民老龄化,年轻人外出打工,种地缺少好手、帮手,土地出现了撂荒。
提出土地宜机化改造后,青龙村村委会收到村民各种各样的“想法”。为了让村民看到大规模种植的好处,黄志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其中,既有对土地宜机化改造不理解的“顽固派”,也有改革意识较强的村民。他们前往贵州、成都、潼南等地区,看到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后,村民们达成了共识。
不到3个月,青龙村所有耕地都进入宜机化改造范围。刚开始,上级部门不敢相信,有关部门实地调研后发现,青龙村真的超额完成了任务,全村2000多亩土地统一整治、规模种植。
整治后,青龙村的土地栽上了果树,逐步实现机械化、智慧化生产。2019年年底,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注册成立,黄志任理事长,村民们拿到了股权证。2021年年初,合作社实现纯收益187万元,首次分红。兑现了给村民的承诺,黄志心中也更有底气。
青龙村基础设施也在提档升级,村民的生活迈向现代化。灰顶白墙的“小别墅”排列有序,街道整洁干净,村口就是公交站,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农民与集体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民也自发爱护村庄环境。在旅游旺季,村民提醒到访的游客不要乱扔垃圾,主动维护青龙村环境。
产业发展过程中,黄志带出了一支年轻的队伍。目前,青龙村村两委成员有10人年龄在28岁到42岁之间。柑橘种植服务队共30人,全部由年轻人构成。
这些80后、90后“新农人”,主要负责监测果树生长、制定培育计划。青龙村的柑橘产业依托丘陵山地无人果园管理平台及其配套体系,通过地下埋设的传感器,持续监控果树的生长状态,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果树生长效果,反馈到手机、电脑等终端。
青龙村今年还启动了电商团队建设,包括返乡青年和被青龙村产业发展吸引来的外村年轻人。黄志还计划成立电商孵化基地,培养更多电商主播。
黄志也在和村庄共同成长,先后获“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渝北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重庆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对青龙村的未来发展,黄志有长远的打算——集中养老。
前些年村里一位老人瘫痪需要护理,子女在外工作,村委会虽然尽力提供帮助,但也无法做到24小时陪护。提起这件事,黄志现在还十分难受,“生活上有其他困难,村委会都可以想办法解决,但日常护理确实需要亲人或专业照护人员”。
“青龙村这个大家庭就是我这个小家庭的缩影。”黄志的父亲今年70岁,母亲63岁,如果不是他回村工作,老人可能会面临在村中无人照料的情况。
青龙村1200余名村民中,60岁以上的约有四分之一。黄志希望通过持续发展集体经济,提升软件、硬件设施,实现村民就地养老。目前,青龙村正在规划建设农村养老中心,推行集中养老模式。
黄志说,农村发展得再好,就业容量也有限,作为村里老少信得过的干部,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在外奋斗的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实习生 石晶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