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勇是土生土长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人,他曾在西藏拉萨某部服役,退伍后又到北京创业,经过十来年的打拼,成了老家小有名气的老板。逢年过节,每当陈仕勇回到家乡看到村里落后的面貌总是心酸不已,想回家乡干一番事业的想法愈来愈强烈,“我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实事,帮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考虑,陈仕勇毅然放弃在北京发展的机会,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创业。2016年11月,陈仕勇被选入村“两委”班子。2017年,清泉村“两委”换届,他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7年来,他用一件件民生实事践行着一名“兵支书”的初心和使命。
为加快推动清泉村产业发展,陈仕勇将工作阵地从办公室转向田间地头。通过前期不断考察,他了解到清泉村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坐拥丰富的水资源和河滩荒地,若是合理开发闲置的荒滩,便有助于提高集体经济收益。为此,陈仕勇制定了“两库一坝多塘”的千亩生态水产养殖三年规划,清泉村致富的“山门”就此打开。“我们马上要打捞1000多斤草鱼到市场上去卖。”养殖大户牛军一脸喜悦,“现在不仅日子过得好了,村里的环境也好了。”
7年来,清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达1000余亩,年产成鱼超过15万斤,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村集体留存发展资金突破100万元,家家户户有分红,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陈仕勇深知,单打独斗不利于发展,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一支团结有力的队伍。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他格外重视吸引家乡的人才“回流”,致力于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他先后成功回引了王浩、陈鹏等30多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共同集资修建了钟家湾和陈家湖两座水库,开发河滩荒地,建设了200余亩的村集体自主产权的水产养殖基地。2018年,基地获得了8万元的收入,为村集体经济赚取了“第一桶金”。“他总是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回家乡发展,甚至还跑到北京来找了我几次。”谈起返乡的往事,王浩笑着说:“清泉村是我的‘根’,也需要我们去建设。”
人才和资金,为清泉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该村进一步整合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项目资金共计110万元,继续挖掘河滩荒地资源,建设了占地30亩的40个羊肚菌大棚,年产鲜菇1.2万斤,实现经营收入13万元。此外,还发展了120余亩优质果园,种植了爱媛果冻橙、圆黄梨等果树1500余株,目前长势喜人,预计2025年开始挂果。
如今的清泉村,户户增收有项目,人人致富有门路,荣获了“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称号,其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闲置资源的经验入选“第二批四川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垂钓等文旅融合项目,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对于清泉村未来的发展,陈仕勇信心满怀。(何娅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