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校电商人才高质量培养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助力。然而,当前高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机制、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就要求必须从人才需求精准匹配、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创新创业精神激发等多维度开展创新性探索,推动电商人才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电商已成为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农村电商发展基础环境趋于完善。乡村通信、寄递网络短板加速补齐,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累计建成28.9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9万个村邮站,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将不断深化。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66.5%,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亿,为农村电商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成效初显。农村电商发展助力广大乡村产业、人才双重振兴。据商务部大数据监测,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农村电商发展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也带动乡村人才振兴取得积极进展,有助于推动形成“产业发展-人才返乡-产业兴旺-人才兴旺”的良性闭环。还要看到,农村电商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应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农产品进城规模扩大和“路费”下降彰显农村电商发展的后劲十足。
当前,高校电商专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还面临一些不足。一是高校电商人才培养尚未高度适配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缺口需求。学生对农村电商平台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难以短期内快速适应农村电商发展需要;现有的培养方案更多地关注城市电商市场,缺少对农村市场的专门研究,学生难以直接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创新。二是高校推行的产教融合未能真正触及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当前政产学研实践基地模式的实施大多还停留在宽泛的框架合作协议和不定期的实践活动层面。由于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责任分工和工作机制不够明确,产教融合各方对彼此需求的变化也缺乏动态了解,即便开展了多次交流或实践活动,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产、学三方的一体化融合和生态构建。三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未与乡村产业振兴现状紧密结合。围绕电商物流发展的全国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很多,从参赛项目来看,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项目总体偏少,能获奖的项目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少聚焦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创新创业大赛的牵引,电商专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应匹配农村电商人才需求,动态调整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一,面向乡村开展电商发展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从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乡村开展访谈调研,摸清当前对人才专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其二,面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交流研讨,对照人才现实需求,探索跨校优质资源整合模式;其三,选取部分电商活跃的乡村开展试点建设应用,定期检验人才培养效果和需求匹配度,根据检验效果对培养方案进行持续优化。
应构建良好产教融合生态,形成常态化、可落地的产教融合机制。其一,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产教融合年度计划,以支部共建为抓手,将融合目标细化为可落地的支部共建活动任务;其二,用好企业导师制度,由企业和高校导师基于现实需求确定电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其三,开展交叉培训和联合授课,围绕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和本土电商人才培训,以企业导师高校授课、高校教师企业授课、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在乡村联合培训等方式,加快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贯通教学。
应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使其在农村电商发展土壤里播种发芽。其一,在师生党支部联合共建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其二,围绕电商发展和乡村振兴,组织开展系列研讨活动,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写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其三,鼓励学生立足于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开展电商项目设计和应用产品开发,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