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三亚南繁基地,有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南繁人。他每年冬季春季在海南选育茄种,立夏后返回东北,过着“候鸟”式的生活。因长期在田间地头管理茄苗、做实验,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他就是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茄子育种实验室主任樊绍翥。
从2004年起至今,樊绍翥已在海南从事育种工作18年。这18年间,他在试验田里从青年干到壮年,用辛勤和汗水培育出“哈农杂茄一号”“哈农杂茄二号”“哈农杂茄三号”等茄子新品种。其中,“哈农杂茄一号”深受种植户喜爱,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明星茄种。
樊绍翥查看茄子长势。
克服万难扎下根
2002年,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的樊绍翥,进入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主攻茄子育种。两年后,他和同事第一次踏上海南岛,开启南繁育种生涯。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对这句曾在育种人员之间流传的俗语,樊绍翥有深切体会。哈尔滨距海南近4000公里,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是第一道需要克服的难题。“我们当时从哈尔滨坐火车出发,但只能到广州,要从广州转乘汽车到湛江徐闻,再乘轮渡船到海口,再坐汽车到乐东,一路辗转奔波,很是辛苦。”他回忆道。
2004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在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距镇墟有一段距离。“那时候,出门不是很方便。我们抵达试验田后几乎不出门,每年南繁育种5个多月,都吃住在地里,偶尔一两次到镇上买生活用品,心里甭提多开心。”樊绍翥说。
两年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在三亚南滨农场重新选定了一块试验田,樊绍翥和同事也随之搬了家。在南滨农场,他们租住在一间破旧的库房里,那里老鼠很多,驱鼠灭鼠成为当务之急。樊绍翥说:“特别是晚上,老鼠上蹿下跳,甚至跑到床上来。最多的一个晚上,粘鼠板上粘了20多只老鼠。”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退这群南繁科研工作者,他们慢慢学会了如何与老鼠斗智斗勇。“瓜菜苗栽种后,经常遭老鼠破坏,刚开始我们放老鼠药、鼠笼,挖水沟,围塑料布,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我们观察发现老鼠通常在天刚黑或天刚亮时活动,于是每天这两个时刻所有人出动打老鼠,老鼠的数量开始逐步减少。”樊绍翥说。
令樊绍翥印象深刻的还有海南的台风。他告诉记者,2008年有一次刮台风,附近的大隆水库开闸泄洪,当时试验田已完成播种,他们舍不得放弃现场的试验材料,没有及时撤离。很快,汹涌的洪水将整块试验田淹没,他们没办法只能丢下装备,爬到高处避险。
樊绍翥选育的茄子新品种。
“泡”在田头苦钻研
今年春节,樊绍翥又一次在海南度过。“春节这段时间,很多试验材料刚好开花、散粉,需要做杂交,这是南繁育种的最佳时间,可不能耽误,这是大多数南繁人选择在海南过年的原因。”樊绍翥说。谈起妻女,常在外地育种的他,言语中流露出愧疚之情。
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找到亲本,到进行杂交、一代代筛选,每个品种都是从成千上万的单株中选出来的,至少经过6代到8代选育。为了抢时间,樊绍翥夏季秋季在哈尔滨,冬季春季在海南,像候鸟一样往返于两地之间,把心思都用在了选育茄种上。
头顶烈日,脚踩泥土……每次播种后,樊绍翥几乎天天“泡”在田头,观察记录茄子生长进度和综合情况,潜心研究杂交技术,只为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茄子新品种。因为常年在地里劳作,他被晒得黑黑的,看上去像一个农民。
“受气候条件限制,茄子在哈尔滨一年只能进行一季试验,在秋冬季节将育种材料拿到海南进行繁殖和选育,一年可以繁育2代到3代,这就加快了育种进程,缩短了育种年限,还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樊绍翥说。
试验田里,一排排茄子植株高矮不一,标签卡插在植株四周。“一个标签对应一份材料,就像用卡片介绍不同特点的人,标识清楚才方便区别。我们从中将性状表现好的植株筛选出来,进行杂交。只有不断改善茄子的品质和口感,持之以恒才能培育出好吃的茄子品种。”樊绍翥说。
樊绍翥在管理茄苗。
把好茄种交给农民
“你看,这就是‘哈农杂茄一号’,很受种植户欢迎,是近年来哈尔滨市主要栽培的茄子品种之一。”顺着樊绍翥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株植株长势好、叶为绿色、茎为紫色、果实呈长棒形的茄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生机盎然。
樊绍翥介绍,“哈农杂茄一号”是在2006年以T142为母本、T72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并进行配合力测定,2007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8年至2010年进行区域和生产试验,选育出的高产、抗病、耐储运、适合露天栽培的茄子一代杂种。
育种没有捷径,科研人员长年累月反复做同一件事,只为一粒种子的诞生。这背后,往往要经历无数次“杂交、培育、鉴定、淘汰”的循环。“一粒良种要从几千甚至上万份育种材料中筛选,进行无数次试验改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付出,才能培育出新品种。”樊绍翥说。
黑龙江省农业丰收计划奖一等奖、哈尔滨市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哈农杂茄一号”斩获的多个奖项,正是樊绍翥多年付出的收获。“通过近几年的南繁加代,我又选育出10多份茄子骨干系材料,配出了一批优良组合,其中‘哈茄亮剑2号’新组合已进入试种示范阶段,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推广种植。”樊绍翥说。
在樊绍翥看来,良种只有到了农民手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他非常重视茄子新品种、茄子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努力将种植新技术转化为农户看得见、学得会、用得着的致富技能。
“做育种,永远没有完美的种子。接下来,我将不断进行试验改良,选育出高产、多抗、广适的种子,在种业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樊绍翥说。
【责任编辑: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