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 题:建新房,收获忙——我国北方强降雨受灾地区重建家园纪实
新华社记者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先后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大量农田、民房被冲毁。汛情发生后,灾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抗灾减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工作中。在受灾地区,一栋栋新房陆续建起,被洪水冲毁的基础设施正在加紧整修施工。随着我国北方秋粮开镰、补种的秋菜进入成熟期,曾经受风雨的田地迎来收获季。
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连日来,在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的异址重建工地上,各类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工人紧张忙碌地施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8月初的连续降雨导致吉林省舒兰市多地受灾。其中,新开村因毗邻河道、地势较低、受灾严重,成为舒兰市唯一一个洪灾后整体搬迁的村庄。“再过一段时间,211套新建房屋就能完成交付。”开原镇党委组织委员谭宏鹏说,“我们正按照时间表一步步推进,平整后的地块将陆续进入打地基、铺设路网等环节。”
京津冀和东北等地汛情发生以来,各地因情施策制定恢复重建方案,通过分类安置、帮助租房、组织群众投亲靠友等方式解决房屋倒损群众临时居住问题;组织开展危房鉴定工作,按照房屋损毁情况分类落实补助政策;强化施工力量和资金拨付,通过购买置换、维修加固、翻建新建等方式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随着天气渐冷,让受灾群众在入冬前住进暖屋子,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当地受灾乡镇一栋栋崭新的砖房已经建起。
“我们在受灾较重的村子设置灾后重建便民栏,提供周边建材供应商的联系方式,方便群众自主选择、自主购买。对于自主建房存在困难的群众,帮助推荐施工单位进行援建。”尚志市老街基乡党委书记刘瑞鑫说,“目前全乡676栋因灾受损房屋中,只剩4栋新建房屋还没安好门窗,预计10月5日能全面完成。”
在老街基乡基丰村张贴的灾后重建便民栏。新华社记者 金地 摄
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因灾损失
眼下,在河北省涿州市中任村,原本应该缀满吊秧西瓜的中仁润民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内挂满了一排排豇豆。这些豇豆被采摘、装车后,将运往各大蔬菜批发市场。
“洪灾过后我们紧急补种了15棚豇豆、18棚甘蓝。目前豇豆已经陆续上市,这些蔬菜预计能为我们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中仁润民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朱全文说。
京津冀和东北等地汛情发生以来,各地抢抓补救“窗口期”开展农业生产自救。通过第一时间调集设备抢排田间积水,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提供科学指导,开展喷施叶面肥等“促早熟、增粒重”作业,因地制宜迅速启动补种改种等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因灾损失。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来自北京农学院的专家团队将课堂设在了田间地头,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助力农民灾后科学减损。“这次培训太及时了!因为洪灾,我们种的大白菜、辣椒、西红柿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正需要专家给我们指导。”一名参加培训的农民说。
在东北平原,为确保秋粮丰产丰收,黑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作业,根据不同作物、不同长势、不同病虫害、不同灾情,因地制宜混合喷施叶面肥、调节剂等,实现灌浆增重、促单产提高、促灾后恢复。
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村村民付忠志告诉记者,他家近400亩地中有50多亩不同程度受灾。“政府第一时间给田里喷施了两遍叶面肥、杀菌杀虫剂等,效果很好。现在早稻已经收获,产量损失不是很大,加上今年水稻价格好,收入估计比去年还能高些。”付忠志说。
黑龙江省海林市一处稻田的收割现场。(受访者供图)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修复重建
近日,涿州市小柳村村民李凤宇家迎来了为他家检修壁挂炉的燃气维修人员。“我们村的燃气管道修通后,镇里派人对100多个受损的壁挂炉进行了免费维修。”小柳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城说。
据涿州市住建局四级主任科员代晓辉介绍,当地211个进水村和162个受影响村,共计14万户燃气用户均已达到恢复供气条件。按照工作计划,受损用户的户内用气条件合格后,1个工作日内就能通气;房屋重建用户待房屋建成后,2个工作日内能恢复通气。
随着受灾地区生产生活逐渐恢复,交通、水利、供电、供热等领域的基础设施修复重建工作在紧锣密鼓推进。
电力部门工作人员在舒兰市平安镇检查供电线路。(受访者供图)
在舒兰市,当地已完成16处水毁安全饮水工程、14座受损水库、37所学校、10所医疗机构、359.4公里水毁公路的应急抢修并投入使用。此外,该市还谋划了近期实施的灾后重建项目86个,计划总投资8.7亿元。目前,农村道路及桥梁、农村饮水工程等项目已陆续开工。河道、水库清淤等项目已进场施工。
在河北省涞水县,第一批灾后重建工程集中开工仪式近日举行。工程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包括河道清淤工程、4座桥梁重建项目和第一批电力灾后重建配网项目,这些项目将于明年汛期前完工。(记者金地、王昆、马晓成、赵琬微)
【责任编辑: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