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北京城市图书馆 受访者供图
在城市的街角,有着这样的场所,无论白昼黑夜,大门始终为求知者敞开——这就是24小时图书馆,如同一颗颗文化明珠,镶嵌在城市版图上,悄然改变着城市文化风貌,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北京市通州区,作为首都副中心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平均每天接待上万人。白天,进入图书馆的人络绎不绝,阅读区坐满了读者,艺术文献馆、元宇宙体验馆等区域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夜幕降临,四周一片寂静,北京城市图书馆的24小时阅读区,仍然灯火通明。书页翻过、笔尖摩擦发出的清响,伴随在此过夜的读者。
杜曜辉是一名律师,他是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常客。通常从律所下班后,他就奔向北京城市图书馆。去年夏天,他在24小时图书馆看书复习考研,对他而言,夜晚的图书馆更加安静,更符合他心中对图书馆的期待。
24小时图书馆内的人都十分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即便偶尔有交谈,声音也不大,有点像高中时候上晚自习。”杜曜辉从图书馆骑车回家要三四十分钟,工作日坚持在那里学到第二天凌晨1点。
深夜图书馆,有像杜曜辉一样为了备战考试而学习的人,也有单纯为了阅读而来的人,24小时图书馆为爱读书的人搭建起“不打烊”的文化客栈。
北京青年孙涛从高中时期养成夜读习惯,了解到住处附近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有24小时阅读区,他成为这里的忠实读者。孙涛说,在图书馆内被宁静而投入的学习氛围感染,经常不知不觉看到第二天凌晨5点。
孙涛从事UI设计师工作,同时兼任婚姻家庭咨询师一职。他说,当下社会环境中,应对浮躁心态的方法就是看书学习,“终身学习,永不毕业”。
深夜灯火通明的图书馆,成为城市文明的闪亮符号。伴随着人们对文化阅读空间的需求,这样的24小时图书馆在全国各地多了起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的图书馆也实现24小时营业,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及符号。
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图书馆于2021年4月开放24小时区域。在图书馆工作的韩红燕说,在这里,阅读不再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互动,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为城市文化生态注入新的活力与温度。
韩红燕注意到,来这里的读者呈年轻化趋势,“24小时图书馆区域要求14周岁以上人员可以使用,夜晚一些学生在馆内学习时,家长会找本书在一旁陪同。226个座位常常座无虚席”。
24小时图书馆成为优质文化直达群众的重要渠道。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需要持续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15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规划目标。在政策支持下,北京市24小时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除了提供基本的阅览、自习等服务外,还开设了元宇宙体验馆、黑胶唱片区、二次元区等特色区域。北京城市图书馆坐落于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绿心公园,周边有多个夜市商圈,将“夜读”空间建设与文旅相融合。
南京市建邺区图书馆24小时开放,意在深入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2024年10月,北京城市图书馆从全球10个国家的16家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颁发的“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是中国首次荣获此项世界公共图书馆界最高荣誉。
据北京城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城市图书馆将持续把更多“文化+”带给读者,用好的服务管理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文化体验。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