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当地时间4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相继调低2023年世界经济预期增幅,分别为2.8%和2%,但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过5%。在地缘政治极不稳定和少数国家大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之际,这样的预期让人喜忧参半。忧的是世界经济低迷之际仍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喜的是中国担当增加了全球稳定性和确定性。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知道,美国近年维持超低利率并疯狂扩表不仅未能解决美国经济结构性缺陷,反而埋下了通货膨胀这颗定时炸弹;而美国快速加息和缩表则给金融机构带来冲击,恶化了经济恢复增长的宏观环境。他们同样知道,乌克兰危机持续下去,不利于能源、粮食等大宗货物的流通,为化解通胀增加了不利因素。但他们并不能改变这样的困境,对美国霸道的金融政策和执拗的地区政策很无奈,只能提供一些数据分析和预测。
这两家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予以积极展望,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平稳转段之后,一系列稳经济、稳就业、稳市场的措施见效了,中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展现出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3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提出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措施。并且,中国坚定走开放共赢之路,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脱钩断链、围院筑墙行为,积极与愿意友好合作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协调,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深度。
今年全国两会之后,中国领导人频繁会见包括美国企业家在内的各国经济界人士,阐释中国政策主张,为他们开拓中国市场提供帮助,获得广泛好评。中国将充分运用消博会、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等平台,促进中外贸易深化合作,扩大规模。商务部组织的“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将贯穿今年全年,中外贸易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宽。
而从经济恢复上涨的态势来看,总体较为乐观。4月6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连续第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6%、50.3%、50.4%,均高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4.6%,新订单指数为53.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2月,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2%,增速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一季度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同比增长22.08%,为投运20年来同期货运量最大值。从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5日的15个月里,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增速呈现“W”型的发展态势。3月国民经济473个中类行业、1382个小类行业中,分别有79.7%和75.8%的行业实现了正增长。这一比例已经接近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恢复向好态势,并且展现出充足后劲,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起作用:在过去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坚持落实“六保”“六稳”政策,大规模减免税费,同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这为今天的宏观政策预留了可施展空间,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经济“稳”的强烈信号。
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以自身的稳定性为世界经济提供了“锚”,也带动了周边经济体实现增长。IMF分析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亚洲其他地区的产出就会增加约0.3%。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的18%,中国稳增长无疑是世界经济的福音。
中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也是中国坚持正确的全球合作观,在战略和政策上高瞻远瞩的必然结果。早在2017年1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面对少数国家掀起的保护主义逆流,习近平主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中国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也收获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过去三年,即便面对少数国家打压遏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依然保持持续正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速分别为1.9%、21.4%、7.7%,三年平均增速为10.3%;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由2020年的1444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890亿美元。中国将继续高举开放合作旗帜,进一步加强制度和政策安排,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制度型开放,依托各类开放平台实现更高水平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与世界各国一起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之“锚”,不仅是经济政策的成功,而且是全球合作观的成功,是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和政策的成功,是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落地的成功。
(责任编辑:华章 安然 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