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强)通州区每年为上万只水鸟提供适宜的越冬栖息地,已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这是记者昨天从通州区生态环境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鸟类的定居与经停,可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只有食物丰富、水源充沛、生态环境好的湿地区域才能成为鸟类栖息地。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开展全区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共记录到鸟类289种。
2023年11月27日,项目组调查人员在大运河甘棠闸下游记录到一只长尾鸭,刷新了通州区鸟种记录;2024年11月18日,调查人员在大运河又发现了黑海番鸭,刷新了北京市鸟种记录。“这是大运河水质好、鱼虾等生物丰富的生动写照。”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晓飞表示,长尾鸭是全市罕见物种,主要繁殖栖息于北极冻原上的水塘和小型湖泊;黑海番鸭分布于北半球较冷地区,在我国境内仅在重庆、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偶有记录。
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保育,栖息地保护、中小河道治理、水系连通工程,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
接下来,通州区将建立生态环境局、园林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等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栖息生境的生态监管工作,持续开展重点保护物种和重点区域的长期监测,不断提升鸟类多样性保护水平。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责任编辑:张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