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新华网、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案例发布会上,科学家、期刊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科技期刊负责人坐在一起,共同探讨科技期刊建设。其中,编辑团队人才队伍建设这一话题被反复提及。
《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峰提到,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每个科技期刊的重中之重。
“期刊能取得目前的成绩,离不开历届编辑的努力付出和辛苦工作。”高峰说,“编辑团队需要敏锐捕捉科学热点,精准对接公众需求,推动科学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
她专门提到,办期刊需要的人才,要具备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科普写作与传播能力、策划与选题能力、创新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公众需求洞察力等核心素质。
“编辑不仅要能准确理解科学内容,还需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策划有吸引力的选题,并结合新媒体技术,探索多样化传播形式。”高峰说。
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保华也提到,期刊的主编、编委团队非常重要,团队的科学敏感度,决定了期刊的定位和品质。
“要允许主编、编委团队慢慢沉淀一份期刊的力量,去沉淀出一批好论文,沉淀出一批核心作者,最终,沉淀出期刊的影响力。”杨保华说。
杨保华用“蒸包子”来比喻“办期刊”,她形容,办期刊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不能只盯着某个指标去发力”,就像蒸包子不能隔一会儿就掀开看看蒸熟了没有,“那可能皮儿熟了,馅儿没熟”。
“编辑部团队一定不能被单一的指标牵着鼻子走,急于求成。”杨保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不久前,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该蓝皮书显示,从学历和职称来看,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整体学科素养高;从影响力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
到底该如何加强科技期刊人才培养,提高编辑团队的水平?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主任张莹谈道,要“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岗位设置”。
“引进的人才,首先对期刊工作要热爱,同时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有开放的心态。”张莹说。
在岗位设置方面,张莹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编辑团队中每个人的优势特点和积极性,“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合力”。此外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还可以通过开放学习的培养方式,比如推荐青年编辑去参加全国性的青年大赛、积极鼓励青年编辑牵头负责某项活动等,全方位提升青年编辑人才的素质。
“另外,我们在新媒体建设方面,也注重多元化人才培养。”张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他强调,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多元化的布局,在全国新闻出版领域领军人才、长春光机所副总师、Light执行主编和品牌总监白雨虹的带领下,近年来,Light学术出版中心培养了10余位专业博士编辑人才,包括科学编辑、技术编辑、运营编辑、媒体编辑、海外兼职编辑等。
正如高峰总结的那样,人才队伍建设是期刊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高效协作能力的编辑团队。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梁国胜,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