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观众在服贸会综合展区参观展出的智慧物流机器人产品和操作系统。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题: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数智化升级——中国经济新动能观察
新华社记者张兆卿 周乾宪 高剑飞
国药控股广东物流有限公司位于广州的物流中心内,一台台智能自主移动机器人顶着满载货物的货架穿梭不息;配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的机械臂精确抓取货物,自动码垛;五面扫描装置对传送带上高速运行的药品箱,自动扫描识别。
国控广州是中国南方地区药品分销及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在数智化升级前,该公司物流中心投产超过12年,仓库员日均搬运3万斤医疗货品,人均日行3万步,业务处理量达到瓶颈。
借助旷视科技公司提供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该仓库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整体效率提升25%,物流中心储存密度提升15%,作业完成时间提前两小时。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在计算机视觉识别、深度算法、物联网领域持续深耕。近年来,企业更是与机械制造业企业融合发展,推出智能托盘四向车、人工智能堆垛机、自主移动机器人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的应用场景结合,将更好助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旷视科技物流业务事业部负责人徐庆才说。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不久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工业经济规模大、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随着数字业务时代到来,数字业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已成必然,并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条件。到2025年,40%的中国制造商将在企业范围内部署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来支持决策过程并最大化数据价值。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超147亿美元,2026年将达到263亿美元。
自主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表明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2021年1月17日,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在经过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天津港集装箱码头行驶。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世界十大港口之一的天津港在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加持下亦焕发新生机。2018年,全球首台无人驾驶电动集装箱卡车投入使用;2020年,全球首个完全无人驾驶卡车常态化运营项目正式落地;2021年,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
北京主线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慧港口与自动驾驶卡车研发与应用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企业,也是天津港数智化升级的主要参与方之一。该公司联合天津港、徐工集团研发的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具备“完全无人驾驶”能力,帮助天津港实现复杂作业场景中的高精度、全无人、全天候、安全稳定的集装箱自主作业。
主线科技创始人、CEO张天雷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是该技术推广和落地的最好方式。“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我们公司的技术研发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80%。”
天津港数据显示,升级后的天津港C段码头实现单桥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外部集装箱卡车平均滞场时间压缩至8.6分钟,设备平均综合单耗下降3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60%。
像智慧物流、自动无人码头类似的智能场景在生产生活中并不少见,新一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改变各行各业产业实践和运行方式,促进社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