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走在通往果木村前胡种植基地的山路上。 何志刚摄(人民视觉)
刘杰在查看前胡的生长情况。 何志刚摄(人民视觉)
忙碌了一天,带着满身疲惫回到住处,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理化乡果木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刘杰坐在凳子上稍作休整。随后,他打开电脑,查看中药材前胡价格:鲜品7元一斤,干品25元一斤。符合自己的预期,他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刘杰是大方县人,从小在农村长大。他大学毕业后通过了选调生考试,2022年3月来到大方县委办工作。一年之后,刘杰被安排到理化乡果木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刘杰坦言:“压力当然有,只是没料到会这么大!”
果木村的主导产业是辣椒,但要持续发展,还能种啥?这些年,村里一直在探索。刘杰来到村里后,也帮着问政策、找思路。
“听说魔芋行情好、产量大、效益高,干脆咱们也种,之前村里也有人种过魔芋。”到村半年后,刘杰参加了毕节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人才培训,系统学习乡村产业发展等内容,还同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取得了联系,种魔芋的想法就是从他们那里得来的。
“魔芋可以种,但易染病,风险大。发展产业得扎实调研,你再问问村民,看看大家心里怎么想的?”果木村党支部书记郗开平说。这番话点醒了刘杰,他走访全村种过魔芋的村民,又咨询了几家企业。
果木村不少村民种过魔芋。叶片大、颜色亮,起初长势喜人。“没想到长着长着,叶子有些发黄发黑,像浸了油一样,沿着叶脉向周边扩散。如果清园不彻底,会导致土壤带菌,一旦种植下一茬,减产没法避免。”随着了解逐渐深入,刘杰打消了规模化种植魔芋的念头。
刘杰咨询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干部,将目光锁定在中草药种植上。“在产业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市场、技术、土壤、管理等一系列要素,走一条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发展之路。”刘杰专门研究各类中药市场走向,经过综合考虑,选择种植前胡。
成功的概率大不大,万一失败了呢?面对大家的疑问,刘杰满怀信心的同时,更多了份平常心。“果木村山多林密,有不少野生前胡,县里的农业专家也来看过,这里的土壤、海拔和气候比较适合前胡生长。可以小规模试种,尝试一下新的发展模式。”
第二天,村两委开会讨论。听完刘杰的介绍,大伙儿眼前一亮,举手赞成。考虑到刘杰没有种植经验,郗开平给他支招:村委会副主任罗荣芳种过一段时间的前胡,有经验,可以去问问。
谁来种、怎么种?这次,刘杰没着急。他跟郗开平建议:“我先种一块试验田。”郗开平说:“打个样!我全力支持。”在村民看来,借助这块试验田,可以看一下前胡的发展情况。
试验田种多大?刘杰有自己的考量:第一次种地,面积太大,管理起来吃力;面积太小,形成不了规模,缺少借鉴意义。统筹考虑之后下定主意,村里决定先种10亩。
刘杰通过村合作社流转土地,对10亩试验田连片种植。两天时间,10亩土地顺利流转。郗开平带领党员平整土地,抢抓种植时间。刘杰主动联系企业购买种子。试验田如期完成播种。
“除草和施肥是两个关键环节,除草一年要3到4次,施肥既要看天气,还得考虑密集程度。”试验田一开始,罗荣芳也操心起来。“学归学,真干起来,面对一个个具体情况,心里难免没底!”刘杰说。
前胡要长到几厘米才能除草?有些区域长得高,有些区域长得矮,要不要一起除草?打药还是人工?……种起地来,每个细节都需要妥善处理。试验田第一次除草时,需要找村民出工。郗开平和刘杰一合计,拿起手机,挨个给村民打电话,当天就确定了30人的用工名单。
很多村民正好来看看,试验田要怎么种?第二天,刘杰跟村民一同下地。看到大伙儿娴熟的动作,他十分佩服:“这地里的门道,我得跟大家好好学。”
在田间地头,刘杰也把自己掌握的情况与村民进行了沟通:“种之前,销路也有谱了!”前期调研发现,前胡平均亩产1000斤鲜品,试验田总产量不算太大,周边乡镇有专门收购的,企业也有需求,两条渠道已联系好。目前,村民赵国兴拿出两亩地跟着试种,10余户村民也开始种起前胡,全村种植规模超过20亩。
实际上,刘杰解决销路的尝试,并不只是为了前胡。一年多的基层锻炼,让他对农村产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先试验,搞小规模种植,同时拓宽农产品的销路,村民才更有信心和干劲,规模才能合理有序地扩大,乡村产业发展就有了动力。”
除村两委的帮助外,大方县委办给予经费支持,帮助刘杰开展工作,同时协调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的指导。刘杰说:“我会珍惜在基层的锻炼机会,安下心来,努力尝试,种好这块试验田。”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果木村里,种下的前胡已经抽芽吐绿。谈到村里对自己的支持,刘杰心怀感激:“我要为村民多做一点事,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责任编辑:吴闻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