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作者: 孙仲兴
2024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们,陆陆续续地上学了。看到他们天真可爱,兴高采烈地奔赴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上大学的经历。那是1992年5月,我在朝阳电视台工作了整整八年。
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我仅拥有大专学历,而且专业是中文语言,与电视专业并不相关。我深知自己需要提高专业知识。就在这时,北京广播学院在全国城市电视台开设了一个旨在提高电视台编采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研究生班。得知这一消息后,我通过不懈努力获得了台长的同意,报名参加了考试。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凭借我获得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辽宁省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荣誉,我的业务加分遥遥领先,最终被录取为1992级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班的一员。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全脱产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电视课程,这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并丰富了我的知识。我掌握了电视编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当时的副院长王纪言抽出时间亲自为我们授课,而当时电视界的著名教授朱雨君、叶风英、叶家铮等对我们这些来自一线的记者和编辑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理论上,他们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课后,他们又非常谦虚地向我们了解基层工作的经验,以丰富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素。两年间,教授们和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学校对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学生照顾有加,三人一间宿舍,配有沙发和电话,住在小洋楼里,我和梁旭光,周建平分在一个寝室。
由于不习惯食堂的饭菜,我们宿舍里常常支起锅灶做饭。王纪言副院长也放下架子,带着饭盒来到我们宿舍,和我们一起享用午餐,称赞老孙带来的东北大米味道极佳(北京通常吃的是粳米)。中央电视台的梁艳、主持天气预报的杨丹也时常在午餐时间带着饭盒来蹭饭。
毕业之际,我负责出版《红绿蓝实践》论文集,组织全班同学利用各地优势,快速征集了二百多篇稿件,最后选定93篇文章,二十多万字,一百多位来自全国电视台业务骨干作者,讲述实践经验,编辑技能及报道技巧。92级研究生班用此书成果献给了母校,《红绿蓝实践》论文集被首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毕业后,学校非常重视我们这届毕业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让当时的班主任胡芳老师时常用电话联系我们,了解各方面情况,还请我们回毌校交流情况,汇报工作,我的导师叶风英,叶家铮两位教授不顾年事已高,多次来到辽宁省,深入到朝阳,营囗,沈阳调研,开座谈会,办讲习班,检查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还抽出时间为各台采编人员开专题演讲会,谈当今电视发展方向与它的作用,受到辽宁电视同仁的好评!毕业后的几年,小有成就荣获全国好新闻奖三,四篇,辽宁省好新闻奖一等奖得了七,八个,看来不上学深造不行,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母校的培养,北京广播学院让我终生记住您!
带着工资上大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提升,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段带着工资上大学的日子,我依然感慨万千。我们那一代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的故事,也许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我们的精神将永存。
编辑: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