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中心平台,郑建国展示石油样品。
中秋之夜,万家灯火。郑建国给妻子拨通了视频电话,看着电话另外一头的家,问候着远方的亲人。
这是作为海洋石油工人的他,连续第20年在海上平台度过中秋节。
郑建国出生于1977年7月,“建国”这个名字,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与国家建设的紧密联系。
郑建国的父亲是渤海油田员工,郑建国出生不到一小时,父亲便急忙赶回岗位,为开发建设油田继续忙碌。
郑建国的母亲是油田农场的家属工,和所有家属一起,开垦荒滩,用长满老茧的双手解决油田口粮自给问题。
在父母影响下,郑建国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回到渤海油田。从南堡 35 - 2 油田的锅炉发电工,到曹妃甸 6 - 4 油田的机修工,他的身影穿梭在油田的各个角落。
20年来,郑建国全力做好一件事——当好平台的“设备医生”。“三天两夜没睡觉”,只为揪出三台注水泵机封漏水的故障;他在主机液压控制箱里汗流浃背地爬上一天,调试每一处液压系统;爬到百米高的吊车上,衣衫猎猎作响地检修设备……
明月的清辉洒落在平台,郑建国暂时停下手头的工作,望着家的方向,心里满是对家人的思念,和那多年来萦绕心头的父亲对他的期许。
“你的名字叫建国。你要像自己的名字一样,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郑建国所在的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中秋节,结束一天工作的郑建国在生活楼区域与在陆地的妻子和孩子视频通话。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中秋节,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中心平台,机修工郑建国(左)与家人的投影一起拍摄全家福。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郑建国在制作工件。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6日傍晚,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中心平台值班船上,郑建国看着从海上升起的明月。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郑建国完成检修工作后擦汗。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清晨,郑建国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巡查。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清晨,郑建国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巡查。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8日清晨,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中心平台,郑建国穿戴劳保防护用品前往现场巡检。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郑建国调试设备。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中心平台,郑建国(右二)与同事分享设备检修经验。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8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中心平台,郑建国在早会上记录当天重点工作。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郑建国检查吊车钢丝绳。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郑建国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上攀登直梯。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中秋夜,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郑建国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郑建国在诊断设备故障。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9月17日,在渤海油田曹妃甸6-4油田海上平台,郑建国检查设备流程。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责任编辑:李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