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史昆:能吃苦、敢吃苦的“油井神医”

史昆:能吃苦、敢吃苦的“油井神医”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6-19 10:09:19 | 点击:9256

尽管已过去28年,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史昆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幕:1995年,18岁的他第一次来到昆仑山脚下的青海油田报到,就被沙尘暴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史昆从青海油田技工学校采油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做采油工人。他跟着师傅齐宪维一起走在采油作业区,突然,一堵土黄色的墙从天边翻滚而来,“瞬间,黄沙包围了我们,白天变成了黑夜,鼻子、嘴巴、耳朵里到处都是沙子,打在脸上生疼”。

更让史昆崩溃的是,当年他第一次巡查油井,就遭遇了井喷。

当天,一口油井采油树的一个闸门出现故障,黑色的石油不断地从井口喷出,想要排除故障,就要有人冲进井场,把井口控制闸门关上。史昆虽然有些害怕,却没有丝毫犹豫,径直冲了进去。

史昆拼尽全力,把闸门关上了一半。齐宪维看着被油弄花了脸的史昆,有些心疼,想要替换他。“就要关上了,我再拼一把!”史昆又冲进井场,闸门终于被关上。走出井场,史昆身上满是黑黑的石油,嘴巴里、鼻子里、耳朵里也是石油,他用棉花沾着汽油抹拭半天才干净。

“当时算‘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史昆笑言。然而挑战接二连三迎面而来,让他不免有些泄气,“这鬼地方怎么待啊!”齐宪维是名女同志,瘦小干练,充满热情和干劲。她鼓励史昆说:“我们胜利油田有位采油工王为民,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华技能大奖,特别了不起,咱们既然选择来到这儿,就要能吃苦、敢吃苦!”

史昆是山东人,上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从一名修青藏铁路的铁道兵转业到青海省工作。史昆说:“柴达木盆地背靠昆仑山,我跟我弟的名字一个叫史昆,一个叫史仑。父亲为我们兄弟两人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们能在此扎根,向上生长。”

家人的嘱托、师傅的激励,给了史昆动力,让他恢复了信心。

齐宪维是采油一厂有名的采油专家,对油井的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白天上井工作时,史昆就跟着师傅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下班了,史昆就骑着自行车,去井站当面请教作业区的老师傅。读书、绘图、记录数据……日复一日,采油一厂的每个作业区、每个站点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渐渐地,“初生牛犊”史昆脱胎换骨般成长起来,特别是练就了“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的绝活儿。

2003年年初,史昆接手了几口含蜡高、出砂严重的“病井”。他迎难而上,对每口井都做到“看听摸查嗅”,每天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个多月后,他建立了翔实的油井动态资料库,为每口井都制定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病井”枯木逢春,几年间累计增油800多吨。而后,他的“一井一法、一井一策”在全油田得到推广,同事们佩服地称他为“油井神医”。

“以前采油工维护保养设备操作多,但现在油田生产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必须要有对油井进行生产动态管理的能力。”近年来,这名年轻的“油井神医”不断精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取样口经常冻堵。他带头设计了防冻取样放空阀,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消除了安全隐患。他还首创“抽油机井生产不正常判断处理法”,在青海油田近2000口井上广泛应用,诊断生产故障准确率达95%。

回想起当初师傅们手把手“传帮带”培养他的经历,史昆深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2014年4月,“史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授牌成立,他组建了创新团队,针对油气井生产的关键难题进行技术攻关。他学习团队管理、创新方法等创新技术,争取资金支持、校企合作;同时征集一线生产难题,组织学习培训,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鼓励成员在技能竞赛、生产创新大赛、论文写作中检验和巩固工作成果。

青海油田天然气产区1300余口生产井中,积液井占40%,年影响产气量11亿方。在将近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中,史昆团队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低气压井智能泡排工艺技术优化及现场应用”项目攻关。如今,平均单井增产50万方,累计节电50余万度,降本增效达到780万元。

2017年至今,史昆团队先后攻克生产难题700余项,取得获奖成果127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16项、国家专利21项,推广成果7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包括“低压气井智能泡排工艺技术优化及现场应用”在内的一批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只要能吃苦、肯钻研,起步再低也能成功。”一线女采油工黄群是工作室的日常负责人,在师傅的督促和指导下,她多次在生产创新大赛中获奖,创新成果成功申报国家专利,还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成为油田的骨干力量,30多岁就被破格晋升高级技师。

“以前评上高级技师就到头了,现在国家推行‘新八级工’制度,中国石油也推行了九级工技能等级制度,让我成为油田的首席技师和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待遇比以前高了很多,年轻技工更有盼头了。”史昆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的12个徒弟,目前已有两人获聘两级技能专家,两人获聘为企业首席技师,还有的走上技术管理岗位,成长为生产管理干部。

5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史昆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他感慨地说:“我的成长离不开昆仑山下高原油田这片沃土的滋养,我今后将继续发扬能吃苦、肯吃苦、执着钻研的拼劲,为祖国石油事业贡献一分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李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晓彤】

【作者:】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