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看点】
从业37年,张铁民先后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多型号产品的焊接工作,多次攻克航天器焊接领域的关键工艺难题,主导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张铁民带领团队攻克焊接难题20余项,通过技术创新为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师傅,赶紧到厂里来一趟!”一个周末的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特级技师张铁民(见图,何军摄)正在家中休息,手机突然响起。原来是一个技术攻关项目遇到技术难点,技术人员反复检查,一时找不到症结。
张铁民二话不说,立即赶到车间。经过认真分析,调整焊口装配方案,预热、起弧……经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忙碌,终于实现焊接变形小于0.1毫米,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此时已接近晚上12点,张铁民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焊接有难题,找老张”,在529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张铁民是公认的焊接技能大师。
好技术来自勤学苦练。1987年,初中毕业的张铁民进入一家工厂当电焊工。学徒期间,别人焊一对试片,他要求自己焊三对试片,边干边琢磨,很快成长起来。
2005年,张铁民被引进到529厂。从进厂到接手航天产品,大部分人需要两三年,张铁民仅用了两个月便通过了考核。当年年底,他就接到了一项与天宫一号相关的焊接任务。
一般来说,产品壁板越薄,焊缝越长,焊接时越容易变形。“天宫一号最长的一条焊缝有10多米,壳体最薄处大约两毫米。”张铁民说。为了完成任务,张铁民头戴防护罩,手握焊枪,在舱体上趴着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怎么办?厂里的技术人员埋头查阅资料,一种新的焊接技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张铁民打了个比方:“传统的焊接方法发出的电弧就像手电筒的光,是分散的,而这种新的焊接技术发出的电弧就像激光,光束更集中,能量也更高。”
同样5毫米厚的材料,如果用传统的焊接方法,必须先开坡口,从一侧焊接,需要焊接两遍。但采用新技术,可以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型,效率更高、焊接变形小。
如何才能让天宫一号用上新技术?张铁民冒着高温,在试验件前反复焊接。前后历时半年,终于突破了该项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的瓶颈,总结出一整套焊接操作方法和技巧,编写成专用焊接操作手册。此后,他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了该项新技术国产设备研制工作,用不到同类进口设备1/3的投入,实现了更多应用,该项技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张铁民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神舟飞船返回舱结构复杂,按照传统方法从内部向外侧焊接,焊工的视线几乎完全被焊枪和手挡住。怎样才能精准施焊?经过仔细评估,张铁民大胆提出从外侧向内部焊,实现返回舱整舱焊缝一次合格率达100%。
从“神舟”到“天舟”,从“天宫”到“天和”,从“嫦娥”到“天问”……张铁民带领团队攻克焊接难题20余项,通过技术创新为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决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每一件产品都要做到完美无缺。”张铁民经常和厂里的年轻人谈心,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量身制订培训方案。2019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张铁民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先后培养出两名全国技术能手、一名全国青年技术能手……
比起发射,张铁民最期待看到返回舱稳稳落地的那一幕,因为那意味着他们打造的航天器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能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我们一线工人的光荣和自豪!”张铁民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8日 07 版)
(责编:毛思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