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觉得,2025年的汽车行业有四大关注点。一是保持汽车产销规模,二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三是管理导向转变,四是“整治内卷式竞争”。
上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为此,国家会推出一些惠民生、促消费的措施,“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对于投资,还是对于消费,这些要求都是利好消息。所以,在2025年维持汽车产销规模、实现增长,行业人士应当抱有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给商用车市场送来增量消息。会议确定的2025年要抓好的9大任务之一是“大力建设零碳园区”。可想而知,新能源商用车的需求量将显著增大。2024年1~11月,新能源商用车在商用车新车销量中的占比只有17.2%,远低于乘用车的53.1%。在我国交通领域,商用车的保有量远不及乘用车,但它是交通行业头号排碳大户,在绿色环保方面需要再加一把劲。另一增量消息是,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
乘用车市场也有增量消息传来。2024年12月30日,财政部发布要求,2025年,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其中,对于路线相对固定、使用场景单一、主要在城区行驶的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原则上100%采购新能源汽车。采购车辆租赁服务的,应当优先租赁使用新能源汽车。有人估计,这将给新能源乘用车带来至少90万辆的市场空间;其中,政府公务车30万~50万辆,企业公务车60万~100万辆。
此外,工信部近日公布了第一批15个城市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进展,已完成三年目标的69%和64%。其中,二类城市只完成了35%,是急需补齐的短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务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设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2年、2023年、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新车占比分别为25.5%、31.6%、44.8%,提前3年实现规划目标。2025年超过50%,几无悬念。
不过,新能源汽车的能耗量不仅没有实现“规划”设定的目标,反而逐年增高。“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每百公里12千瓦时,某大数据联盟最近发布的调查结论显示,随着车辆整备质量持续加大,2023年,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能耗均值为16.1千瓦时,同比提高8%。其实,插混和增程的百公里耗电量均值也是不降反升。可想而知,在2024年“大电池”“大油箱”的竞赛浪潮下,能耗均值会更高。强化新能源汽车能耗管理,应是今年政府需要重点应对的重点问题之一。
把能耗上升的势头扭转向下,应该只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尽快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再开新格局的任务之一。提高整车可靠性和耐用度,延长动力电池寿命并提高其安全度,是另外两项重点任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前不久发布的统计信息表明,二手新能源汽车4年以内的车型占比高达72.4%。新能源汽车拥有年数显著低于传统燃油车,动力电池正常服役年份不够长是根本原因,对自燃的恐惧当是第二个原因。大数据结论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在静置状态下着火的数量占比48%,行驶状态下着火数量占比33%。
这些突出的众所周知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痛点,当在最近两三年内得到有效解决。否则,外资品牌很有可能趁机胜出。在近两年走访产供链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外资品牌的追赶速度在加快,他们潜心研发,精打细磨,确定的性能和可靠性指标大幅高于中国品牌,积累的领先成果越来越多,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供链的水平距离超越临界点越来越近。举一个例子,某跨国车企正在跟国内一家企业联合开发以CO<sub>2</sub>为媒介的空调热泵,预定2026年开始装车;与传统热泵相比,这种热泵不仅工作温度范围更宽,而且非常节能,可以大幅提高续驶里程。
毫无疑问,接下来,中外品牌比拼的是研发深度和制造精细化程度。所以,从2025年起,行业管理的特征应该及时地由以定规划上规模为主,转向以产品性能质量和企业经营质量俱佳为主这个轨道上来。这才是保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并将其延续下去的不二选择。
有力地将企业操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导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整治内卷式竞争”,在2025年是备受全行业关注的大问题。能不能够真正管得住,能否防范“内卷”花样翻新,有必要通过建章立制和惩处几个反面典型,以儆效尤。
当下,出口是车企利润较好的一条路子,有关部门应把“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目光延伸到出口业务领域,多管齐下防范和整治“内卷外溢”,维护中国汽车品牌集体声誉,竭力避免再现上个世纪末期国内摩托车品牌在东南亚市场上疯狂“内卷”、终致全军覆没的局面。另外,2025年,中国品牌车企建立海外制造基地的热潮还将持续,督导车企在当地合规经营,有关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予以扎实推动。秦淑文《 中国汽车报 》(2025-01-06 003 版)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