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述评之二
袁正 西南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教授,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挑战,如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
当前,中国出口处于弱复苏态势。11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比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7%。1-11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持平。其中,出口增长0.3%。出口增速偏弱凸显增强内循环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是由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循环。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内循环的韧性尤为重要。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促进居民消费。2023年,消费复苏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三驾马车”之首。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其中,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明显呈加速趋势。要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进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条件地区宜实施消费券计划,对大宗消费、农产品消费、孕婴消费等实施补贴。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完善稳就业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适当扩张消费信贷。
着力激发投资动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3%,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4%,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一定的拖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5%,显示当前企业投资信心略显不足。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在荣枯线以下运行。当前阶段,宜加大财政政策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质增效,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大基建投资、科创投资、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投资。加强公共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公共投资力度。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形成两个良性循环。一是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能力,进而提振企业投资信心。以投资动能带动经济增长,提升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进而带动消费。二是内需和外需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中国超大规模市场锻造企业竞争力,提升产品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进而增加出口。有效出口会带动经济增长,提升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也会带动国内市场的需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启动两个良性循环的关键,积极的公共财政支出可以起到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补充作用,扩张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稳健增长。
编审:高霈宁 蒋欣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